第二种关系:教政分离
大家如果仔细研究《圣经》,会发现旧约里面的祭司也是超越世俗君王的。《旧约》中,先知、祭司与君王充满了矛盾,君王也常杀害先知和祭司,但先知和祭司在民众心中的地位高于君王,杀害先知、祭司的君王的权位是不稳的。大家知道犹太的大卫王,就是那位用弹弓打倒哥利亚的少年英雄,他能当王,是由先知选定的。《圣经》旧约的撒母耳记中写道,耶和华对撒母耳说:“我差遣你往伯利恒人耶西那里去,因为我在他众子之内预定一个作王的。”撒母耳见到了耶西的几个孩子,但都不是耶和华要选的人,撒母耳问耶系:“你的儿子都在这里吗?”耶西回答:“还有个小的,现在放羊。”撒母耳对耶西说:“你打发人去叫他来,他若不来,我们必不坐席。”耶西就打发人去叫了他来。这孩子面色光红,双目清秀,容貌俊美。耶和华说:“这就是他,你起来膏他。”撒母耳就用角里的膏油,在他诸兄中膏了他。你们注意看,大卫能当王的前提,是先知撒母耳按神的旨意,膏了大卫。王是由先知来选定的。旧约里有一条是十分重要的,虽然祭司对君王的选择具有决定性,但是在日常国家治理上,祭司与君王是分开的。祭司和先知可以指责王甚至可以更换王,但祭司并不直接掌握世俗权力。这种祭司与君王的分离,到《新约》以后就更明显了。有人问耶稣该不该纳税给凯撒,耶稣的回答是:“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这句话,被视为西方祭司与君王的分离、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分离的重要思想来源。政教分离,各管各的空间,这很重要。当然,耶稣生活的年代,罗马皇帝控制着耶路撒冷犹太世界,就算祭司们不想把治理世俗社会的权力分离出来他们也做不到。耶稣教政分离的说法,是对当时现实的承认,政治军事行政的统治权归罗马,宗教、信仰的事务仍由犹太人自治,犹太祭司是犹太人的精神领袖。
耶稣开创的政教分离的精神传统,后来在美国结出了政教分离的果子,现在成为西方世界普遍的取向。既不是君王把祭司统治了,也不是祭司把君王统治了,宗教权力与政治权力是相互博弈的,精神权力与世俗权力是相互约束的,形成了另外一种社会精神生态。美国总统是世俗领袖,不是美国大主教,不是美国大祭司,不是美国精神领袖,他不能对宗教问题、大学教育问题随便指手划脚的,他的权力延伸不到那儿。有一个资料是很重要的,这是美国宪法修正案的第一条的内容,里面规定:议会不得制订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某种宗教的法律,不得制订限制言论、出版及和平请愿的权利。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 respecting an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or prohibiting the free exercise thereof;or abridging the freedom of speech,or of the press,or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peaceably to assemble,and to petition the Government for a redress of grievances。这里将世俗政治权力从宗教和思想上排除了(言论和出版本质上是思想问题),教政分离有了制度上的保障。这个条款禁止世俗权力对宗教进行干预,这可能与美国的历史有关系。一群新教徒在欧洲受到了镇压和迫害逃到新大陆,他们深深感受到了世俗权力对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多大的伤害,所以他们要求立法者必须给宗教自由。这里面没有说宗教不得干预政治,因为当时的情况并不是宗教对政治的干预,相反是世俗的权力对宗教的伤害,所以就强调了对世俗权力的控制。
第三种关系:政教合一
中国历史上,有独立于政权的祭司队伍吗?好像没有。中国传统上有两个系统相对独立一点,一个是佛寺,一个是道观。大家看《少林寺》,当将军试图带军进入寺庙的时候,寺庙的和尚们出来阻拦,说此乃佛门圣地,你怎能闯入?佛寺围墙里,归和尚自治。道观也一样,内部独立自治。鲁智深打死镇关西,逃到五台山避难,为什么佛寺能让他避难?入了佛门乃法外之人,官府也就不追究了。武松逃难的时候扮演成“头陀”,一个道士,也是法外之人,世俗权力就会放他一马。所以说,中国古代的佛寺道观,有一定的自主空间。皇帝能随便到寺庙里把自己不喜欢的道士或和尚砍了吗?不是不可以,而是只有极少数君王会这样做,这里有一股文化或舆论的内在约束。这是精神或灵魂空间的相对自由。虽然有一些自由空间,但总的来说,中国的精神领袖们是被边缘化在社会正常的政治权力生活之外的。
儒生能算是祭司吗?不是。读书做官,是冲着当官去的,他不独立于官场,他是为官场培养后备干部的。儒家有点像一个准宗教,这个准宗教的神就是“天”,或者是用的“上帝”、“昊天上帝”、“天帝”这些概念。不要奇怪我用了“上帝”这个词,这个词是中国古典词汇,在甲骨文里就有了,二十四史里,历代君王每年都要举行“上帝”祭典的。(PPT操作,电脑打开数字版二十四史),随便找一部,《旧唐史》,输入“上帝”一词,你们看,在《旧唐史》中就出现上帝祭祀一百八十多次。从“帝”到“上帝”,从“上帝”到“天帝”,从“天帝”到“天”,中国的最高人格神的称呼不完全统一,但先秦时称“上帝”是比较普遍的,今天则变在了“天”,天哪!意思就是“My God!”。《易经》上说:“圣人以神道设教。”在中国精神史上,有两个概念是很重要的,一是“天”(或者说上帝),一个是“道”,理解这两个概念,就理解了中国精神之源。
“天”在人间的代表是谁呢?儒生告诉我们,这就是“天子”,上天的亲儿子,唯一的儿子,所以君王就是神的代表,或者君王本身就是神。儒生就是君王的祭司。在这个意义上,儒家是把朝廷当成了教堂,把君王当成了神的儿子、大祭司、大主教,这个意思,孟子讲得很清楚。《孟子》写道:“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这是说,上天降生了下面的万民,要当万民的君主,要当万民的导师,这是说要帮助上帝来宠爱万民。君师一体化,政教一体化。中国的每个君王都是天子,天子只有一个,所有的读书人都叫做天子门生。中国代表着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君王超越祭司,以君王为核心,政教合一。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为主流的,那就是说明中国是以天子崇拜为中心、以儒生为服务员的政教合一。中国有一个准宗教,这是以皇帝为崇拜对象、以官员为仆从的官场宗教。在这种情况下,君王不仅是世俗世界的主宰,也是精神世界的主宰。知识人物,如果不被纳入官场系统当一个官吏,就被边缘化到道观、佛寺中去,当然,道观佛寺也有一定空间,但与社会公共生活算是隔离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网 2009-0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