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哈佛“中国通”谈中国研究与中国模式
——专访傅高义教授
  作者:傅高义(Ezra F. Vogel) 孙中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7 | 点击数:13807
 

 

  “中国通”都是美国精英

  孙中欣:回顾当时中国研究领域的发展,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傅高义:首先,研究者的心态在变。刚开始,美国人当然不喜欢共产主义,但是我们认识到我们应该多了解并客观地理解中国的情况。美国学者起初也不喜欢苏联。苏联研究的对象很多是从苏联来的难民,而这些难民都憎恨苏联,所以学者们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但是我们对中国比较有好奇心,也觉得中国人很好,虽然制度和我们不一样,但是我们应该多理解他们。虽然我们当时也有一些偏见,但是我觉得还是比较客观的。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很多美国学者是反对越战的,很多是左派学生,他们觉得要多了解“革命社会”。这种精神不仅仅影响到对越南战争的看法,反映到学术上,他们也反对美帝国主义,支持革命。支持毛泽东和毛泽东主义的大有人在,有的人甚至认为邓小平、刘少奇似乎有点太“右”了。

  其次,与中国人的接触也影响到研究者。当时在美国大学里研究中国的都是美国的好学者,比一般的美国学者要好。因为学中文非常难,想学这么难的语言的当然是优秀的学生。所以当时无论是国务院的工作人员,还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学者,研究中国的人都是美国社会的知识精英。他们最初没有机会直观地了解中国。80年代以后,中国留学生来到美国,尤其是1977年以后高考上大学的人,他们很多都有在工厂和农村实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美国学者和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非常有帮助。说到这些留学生,1977年参加高考的人大都是1981年以后出国的,当时邓小平非常支持出国留学。

  最后,中国研究变得越来越详细和专门化。

 

  新中国60年发展道路:虽然独特,难称“模式”

  孙中欣:有一些人认为,新中国60年走过的发展道路,是一个很特别的发展模式。最近一些年的经济发展的奇迹也证明了这样一个道路是行得通的。您是否认为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别经验?

  傅高义:我认为在很多方面,中国的确有独特的做法。中国的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发展这么快,1978年后,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这个过程的确有其独特的方面。但是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台湾地区及日本、韩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孙中欣:您的一本书就是讲“亚洲四小龙”发展模式的。

  傅高义:是的。英国和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在看起来是比较慢。但是英国和美国的资本主义道路,不是学外国的,而是自己搞的。后发展的一些国家,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也可以由政府主导发展,寻找比英、美更快的发展模式。我想,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发展模式。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虽然没有共产党,但是它们也是政府领导经济发展,刚开始也是权力比较集中,自由并不多。所以我觉得中国大陆与它们相同的地方还是很多,都属于亚洲后期快速发展的一种模式。

  现在有人批评美国是冒险主义。我觉得美国应该少欠钱,最近几年美国的欠债太多、赤字太大。中国不同,中国每年的经济发展很快,没有赤字,只有贸易顺差。所以有人说,中国政府做得不错、美国政府做得不好。我个人认为,这不一定是长期的情况。中国的情况很特殊,中国是个劳动力密集的社会,廉价劳动力很多,另外中国市场很大。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经验看,劳动力工资很快就提高了,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很快就不行了。但是因为中国大陆农业人口太多了,可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还可以持续一段时间。这是中国的特殊情况,所以经济有望继续发展。我觉得中国领导人的政策也比较明智,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共存,有乡镇企业,有公私合营,也有国有企业等,所以经济成绩显著。当然,社会学家认为,中国还有一些可以改善的地方,比如农村问题、社会不平等问题等等。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和美国的发展都有极其独特的条件,不能用所谓的“中国模式”和“美国模式”来概括。

  目前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的确比以前大了。现在中国很多人都会讲外语,中国派一些会讲外语的人参加国际会议,发出中国的声音。但是西方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国内自由不够,学术研究禁区也多。因此,中国的影响力还是比较有限。如果我是中国领导人,我也很难处理这个问题。将来中国是不是会走美国这样三权分立的道路?我觉得中国不一定要这样做。这是一个非常难解答的问题。

  孙中欣:随着中国的发展以及影响力的提升,产生了中国威胁论与中国贡献论等说法。不知道您对此看法如何?

  傅高义:人们很难预测20年后的情况。现在国外的中国人很多都很谦虚,学习态度都非常好。但是别的国家感觉中国比较骄傲自满。不知道20年后,是不是基本的态度会改变。美国人二战后比较谦虚,到80年代开始变得自满。日本人在80年代后期很自大,连美国人也看不起。我觉得将来的情况很难预测。

  另外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军费。邓小平时期主张和平发展,军费的开支不太大。所以80年代初军费比较低,但后来增长较快。每个国家都希望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并不奇怪。总的来说,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口号很好,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做法也是负责任的。问题是中国人的态度和军备增加两个信息相加,会引起世界的疑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7-23 14:36:1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学泰 王毅]关于“传统”之中制度与文化关系的对话
下一条: ·[笔谈]“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
   相关链接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高鹏程]廖泰初的教育社会学·[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
·[彭牧] 丹·本-阿莫斯:高擎“民俗学之火”·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斯逝世
·《中国香文献集成》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收录·[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林海聪]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早期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实践·美国《西部民俗》“中国民俗学的新方向”专刊评介
·[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
·[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车韦萱]罗杰·亚伯拉罕与美国民俗学的公共性实践
·[毛晓帅 ]桑德拉·多尔比个人叙事研究述评·[康丽]公共危机时刻的学科实践与学者自觉
·[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张丽君]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美国公共民俗学实践
·[美]布鲁范德:《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美国著名民俗学家罗杰·吉奈里(Roger L.Janelli)教授去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