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哈佛“中国通”谈中国研究与中国模式
——专访傅高义教授
  作者:傅高义(Ezra F. Vogel) 孙中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7 | 点击数:13811
 

   

傅高义(Ezra F. Vogel) ■ Andrew Miller/摄

 

  傅高义(Ezra F. Vogel),哈佛大学亨利·福特二世社会学教授,曾担任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精通中文和日文。傅高义1930年7月11日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特拉华市。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威斯理安大学。此后曾在美军服过两年兵役。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去日本学习了两年并进行了一些调查访问。1960-1961年他在耶鲁大学任助理教授,在1961-1964年成为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学习中文和历史。博士后出站后,他在哈佛大学任教并于1967年成为教授,2000年6月30日荣休。

  傅高义被认为是美国唯一的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曾撰有《亚洲四小龙》、《日本第一》、《日本的中产阶级》、《中美日关系的黄金时代(1972-1992)》、《与中国共存:21世纪的中美关系》等著作。20世纪70年代,他开始对我国广东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撰有《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是傅高义先生应广东省政府邀请,进行7个月实地考察研究的成果。作者还拟在若干年后,再写一本关于20世纪90年代广东的续集,重点介绍香港回归后的粤港经济区的发展情况。

        孙中欣:美国波士顿大学、塔夫茨大学访问教授。

  时间:2009年6月9日
  地点:哈佛大学

 

  中国研究源于美国需要

  孙中欣: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今年正好是60年。从这60年中国走过的道路来看,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在今天进行反思:一是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研究这些年来经历了哪些变化,二是中国60年的发展道路给世界留下了什么启示。我想请您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傅高义:中国学方面,我主要谈谈美国的中国学,同时也包括欧洲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学。二战后,中国研究的范围还很狭窄,当时研究中国的学者主要是谈中国的历史、语言和文学,研究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不多。在美国,中国研究发展比较快的时期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但是由于当时处于麦卡锡时代,中国问题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我们研究中国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当两个国家处于敌对关系时,双方相互间比较接近的人的处境都很艰难。所以当时跟美国有点关系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日子比较难过,我觉得当时你们中国对美国比较友好的知识分子很辛苦。我们在美国也有类似的境遇,但不如中国的那么严重。所以我当时对中国的研究也不多,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麦卡锡时代结束。

  你刚才说到,新中国已经60岁了。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而美国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才200多岁。所以美国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制度,都改变得很快。到1960年前后,情况就有了很大的改善。

  当时美国有一个“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简称SSRC),这个机构比较接近你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但性质不一样。我觉得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半官方的性质,而SSRC的成员是大学里面的学者和专家,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各学科。很多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了SSRC在1960年到1962年间举办的几次专家研讨会。其中,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和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在中国研究方面是最为成熟的。此外,美国还有一个人文学科的组织ACLS(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它与SSRC类似,代表文学、语言学、哲学等学科,是一个专门搞文化研究的机构。当时在美国这是两个比较成熟的研究机构。

  说到中国研究在美国的发展背景,不得不提到美国当时的情况。二战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很少参与全球事务,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美国也没有参加。但是二战后,美国人认识到这个世界已经是个全球化的世界,而美国的确已成为一个大国,也就是你们中国人所说的“超级大国”。美国人认为自己应该担负起世界责任,应该多发展地区研究。过去,进行地区研究的人群都是一些“古怪”的人,他们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研究。但是二战以后情况发生了改变,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国际责任,需要多了解全球的情况,美国的社会科学也应该加强对全球各个地区的研究。因而,地区研究已经不再单纯受学者个人意愿的驱使,而是一种国家有意识推动的研究计划。我认为美国当时的情况很接近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当然具体动机有所不同。中国当时是觉得自己落后,要了解外国情况以多向他国学习,是为了发展;美国是在二战后意识到应该多了解世界各国的情况,应该发展和扩大地区研究,是为了服务其国家战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7-23 14:36:1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学泰 王毅]关于“传统”之中制度与文化关系的对话
下一条: ·[笔谈]“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
   相关链接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高鹏程]廖泰初的教育社会学·[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
·[彭牧] 丹·本-阿莫斯:高擎“民俗学之火”·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斯逝世
·《中国香文献集成》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收录·[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林海聪]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早期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实践·美国《西部民俗》“中国民俗学的新方向”专刊评介
·[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
·[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车韦萱]罗杰·亚伯拉罕与美国民俗学的公共性实践
·[毛晓帅 ]桑德拉·多尔比个人叙事研究述评·[康丽]公共危机时刻的学科实践与学者自觉
·[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张丽君]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美国公共民俗学实践
·[美]布鲁范德:《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美国著名民俗学家罗杰·吉奈里(Roger L.Janelli)教授去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