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董晓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对研究生的日常教育
——谨此此文深切悼念导师钟敬文先生
  作者:董晓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4 | 点击数:20052
 

  君子淡交

  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叙事长诗《阿诗玛》,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化作山谷回音,向情郎叙述爱情的故事,曾被拍成电影,倾倒过国内外无数观众的心。其彝汉文本的翻译者,就是我国著名的彝族语言学家马学良教授。马教授曾在40年代初只身深入云南撒尼彝族社会,学习撒尼语和彝语,搜集了这部叙事诗。半个世纪后,本民族的年青人反而不会讲这些古语了,他又把自己的古彝文知识和研究成果传授给彝家的后代,培养了第一代彝族的博士生。钟老对马老的这种造诣赞不绝口,曾推荐门下的研究生去马老那里读博士。

  马老是一位少有的重视民俗学的民族语言学家。70年代末,他和钟老等“七君子”一起,上书中央有关部门,恢复了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从此,他在语言学、彝学和民俗学三块园地里,同时耕耘,出版了一批新著,丰富了民俗学的成果。他也把看好的弟子送到钟老门下深造,攻读民俗学博士。

  钟、马二老,心心相照,然除了开会见面,或相互参加一些研究生的答辩,其他并无私事,平时连电话也极少打,用当代的话说,叫“公对公”。1998年的一天,适 逢马学良教授85寿辰,钟老送寿联一副,表达了对两人私交的珍重:

  一生尽瘁昌彝学,
  廿载相濡建友情。

  上联叙及马老的学术贡献,下联交待二人的君子之交,用情至深,而用语至淡,此为钟老的交谊儒风。他对其他友人同好亦如此,如启功老、夏衍、聂绀弩、陈原、林林和季老等,相互平时偶有联语相赠,或谈书论学,仅此而已。彼此之间,“文人相重”,于此可见一斑。

  诗教三则

  诗人钟老,有一个教育弟子的独特方法,就是写诗。钟老在这类诗作中,谈文法、谈做人、谈修身、谈向学、谈情操、谈奉献、谈中国、谈世界,表现了一个老教育家对学术后辈的无限厚爱。兹略举几例。

  (一)

  一些博士生受业于钟老,追求老师的学术,也追逐老师的文采。但初出道者,难于兼顾两头,他们的论文,便有的文采斐然,但偏重主观情感;有的新见迭出,但行文艰涩,表不够醒壑。针对这种情况,钟老作诗给予指点说:“古说修辞贵立诚,情真意切语芳馨;世间多少文章士,俗艳虚花误此生”。过了几年,钟老又为季羡林散文全编题诗一首说:“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闻野老说家常”,希望弟子向季老学习,做文章既要逻辑严密,又要璞归真。

  (二)

  年轻人思想活跃,现在民俗学、人类学的外国译著又多,一些研究生先读外国理论书籍,再到中国民俗里对号入座,被钟老批评为理论与实际“倒挂”。为此,钟老特地抄录旧诗,和弟子沟通思想:“美雨欧风急转轮,更弦易辙要图存。一言山重须铭记;民族菁华是国魂”。通过诗歌,他谆谆告诫弟子五四以来的经验教训,阐明自己的观点是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并强调,治中国民俗学,更需如此。

  (三)

  某出版社为钟老出编著,按合同规定,预付工作费若干。钟老推辞,出版社守规矩照付,钟老就决定用此款携弟子到京城南隅的陶然亭一游,师生同乐。 适逢清明节,迎春花开,陶然亭内,文风悠悠。钟老与研究生、留学生、访问学者等40余人一起,在园内凭吊了“五四”青年作家石评梅和早期著名共产党人高君宇的墓碑与塑像,参观了带有“女娲补天”造型的民间奇石展览,观看了退休职工票友的评剧表演,重访了元代古刹慈悲庵——近现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林则徐、龚自珍、秋瑾、李大钊等均曾来此吟诗抒怀。陶然亭,还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方舞台。在中国现代史上,西湖的雨、陶然亭的雪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曾作为佳题名篇,传诵至今。它们的作者,不乏胡适、俞平伯、朱自清、郁达夫、钟敬文等一时之秀。诸弟子出身中文系,念着这些文章长大,这时便请求钟老讲述他游此地的旧事。钟老感慨地说:上次来陶然亭,已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刚刚粉碎“四人帮”,中国知识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他曾与夫人陈秋帆教授相携,同游此地,共度劫后余年的时光。是年钟老已96岁,诸弟子从先生学,又从先生游,共沐盛地文风,无不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历史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把名字写在水上”2009-08-03 23:07:4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十所院校成为河北“非遗”传播基地
下一条: ·内蒙古师范大学在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斯逝世·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即将召开·[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学“术”问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