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养气
1992年夏,由北师大校长基金出资,钟老去小汤山休养。一日,孙女小卉发现院中有荷花池,回来向爷爷报告,从此祖孙俩经常一起来此赏荷。当年钟老在《群言》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写荷花池的散文。以后钟老的避暑地点移至西山八大处,疗养院内也辟有江南园林景观,钟老同样喜爱。1998年夏,钟老又来八大处疗养,这时他刚刚结束了手头的两项紧要的工作:一是把所主编的高校教材《民俗学概论》交给了上海文艺出版社,一是完成了中美合作翻译出版的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审校稿,交给了商务印书馆。此时心情轻松,步履信然。走着走着,忽然忆起小汤山观荷的往事,便回到房内,展纸挥毫,重录旧作:
老去情犹似卷施,
退潮往事总萦思;
荷香竹影分明记,
可有今生再见时。
这是钟老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在北师大教书多年,人人都知道他有这一手看家的“真功”。有一次,中文系的老师在一起闲谈,一位老教师提到,60年代,钟老被错划为"右派",到山西临汾农场劳动,农场离县城40里,他每周都步行进城洗澡,洗完澡,再步行回农场,下地干活,还照样写诗。这位老教师大发议论说:“一个大学者,在那样不公平的政治压力下,农村又那么苦,还能想着洗澡,还有心情写诗,人到了这一步,也就算脱俗了”。事后,一个弟子好奇,向钟老核实此事,那天恰逢钟老刚刚抄出上面的赏荷诗,便顺手把诗递给这位弟子答“是”,还补上一句:“我在山西写了一本诗呢,题名,《晋南草》”,然后又指着“荷香竹影分明记”一句,对弟子说:“现在这儿也好,竹子秀气,花开的也好”。
学贵自得
1998年,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百本《插图本中国文学小丛书》,邀集内行学者撰写,由钟老、启功老和季羡林老等担任顾问。10月下旬,春风社主编杨爱群来电话,请钟老题词,讲话很诚恳,想要字,又怕惊扰钟老,又担心大学者不理睬小人物。当时我估计,钟老会答应,因为这套小丛书的读者对象是青年人。当代不少青年人喜欢外来的西方文学,瞧不起中国的古典文学,钟老答应当顾问,就是“顾”到了这种针对性。他不反对青年人学外国文学,但强调“学贵自得”。这套小丛书的编辑思想与他的看法不谋而合,书的定价也低,让读者买得起,这也符合钟老近年对出版物降低定价的呼吁。大概启、季二老的想法也不外如此。果然,不出半月,钟老拿来了题词,交古典文学组的张俊教授转寄出版社,题词如下:
一言山重须铭记
民族菁华是国魂
——录旧句题《中国文学小丛书》
杨爱群收到题词,乐不可支,马上打来长途电话致谢,还顺口说,“季老也寄来了题词,二百多字,工工整整,都是亲笔写的”,“这些大学者,太感动人了”。钟、启、季老,皆饱学之师,学问炉火纯青,却更强调民族主体性,这本身也是一种“学贵自得”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把名字写在水上”2009-08-03 23:07:49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