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
日本民俗学者百田弥荣子教授,到北京举办日本有形民俗艺术展览,中途给钟老打电话约见,钟老便请她做一次学术讲座。讲座那天,钟老准时到场,坐在普通学生的座位上。百荣很吃惊,想不到一位她仰慕已久的中国学术权威竟是以这种方式接受她的拜见的,忍不住哭了,研究生们马上安静下来,感受到一种极为特殊的心灵交流。过了一会儿,她简要地说了几句开场白,意思是,5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她和广大日本人民一样,深感歉疚,今后希望两国永做友好邻邦,接着进入报告正题,其教态之认真,提供资料之详细,分析之恰切,都表现出了一个上乘学者的功底。
百荣讲演时,钟老不时地插话、询问,百荣会心作答,毕恭毕敬。本来按百荣的原意,她此刻是应该坐在钟老家里拜见和交谈的,但无奈钟老一再坚持,却变成了现在的公开教学。而对钟老来说,这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他每有这种机会,总是对弟子说:“来访人都是很好的国际学者,他们要跟我谈话,我一个人听,还不如你们一起来听,集体学习更好”。
也许让有知识“经济”头脑的人计算,这种高层次的私人学术来访的“利息”,都应该归钟老,道理很简单:他们万里迢迢来找钟老,是为了向他本人请教;他们的问题,一般都是在本国和中国的图书馆里查不到唯钟老所亲历的史实,因此要请钟老亲口作答;他们的理论视角和表述方式,往往还能刺激别人的灵性,带出某种学术新动态,谁听了谁偏得,所以钟老自己收下这笔“利息”,天经地义。钟老却不这么想。他并不把这种场合看成是一己的“专利”,而是催促弟子们前来“共享”。不但要求“知识共享”,还鼓励弟子对他本人和外国学者的发言做独立分析,各抒己见,可以信、也可以不信。
百荣教授在北京举办民俗展览结束后,率团回国。两月后,钟老托人带给她一首新写的七律诗,诗云:
跨海西来问老人,
讲堂花雨落缤纷;
君归正及红樱节,
无福同探上野春。
60年前,钟老还是一个跨海越洋、留学日本的翩翩书生,而今已是满头银丝的学术老人了。此诗表达了他的一个夙愿:要把当年留学所学的东西,还给日本老师和那里的友好人民。这种独特的经历和心情,就不是别人所能共享的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把名字写在水上”2009-08-03 23:07:49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