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勃]从我国传统社会官方与节日的关系看当下语境中官方对传统节日的积极干预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3 | 点击数:11236
 

  二、从近现代传统节日式微的原因看官方干预的必要性  

  传统节日在目前的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且不说人日、花朝、春秋社、夏至乃至冬至、立春、七夕等这些在历史上曾经占有重要地位的节日已经几乎全部丧失了它的生存空间,就是依然存活的几个如元正(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也变淡了应有的味道。如果我们能够寻找出式微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与官方的关系,对当今语境下官方积极干预的必要性也许会有所认识。

  依笔者的浅见,近现代以来传统节日的式微绝非偶然,它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转型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必然意味着生发于、成长于、适应于传统社会和农业社会的文化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着现代化工业社会生产出来的种种新的需求,传统节日可以因为不再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而死亡。但这并非传统节日的必然之路。事实上,素来具有开放性的传统节日完全能够顺时而动,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继续保持繁荣。遗憾的是,这种可能性并没有变成现实。对此,传统节日的价值被否定、合理性被颠覆以及节假日与传统节日关系的变异、历法的变更要负主要责任。

  自清朝后期中国开始现代化进程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传统和现代的争执。曾几何时,无论官方还是众多知识精英,都以为只有破旧才能立新,只有抛弃传统才能走向现代,于是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一律被视为落后的、封建的而受到抨击和排斥。就传统节日而言,太平天国率先将其完全抛弃,且不说《天历》中注明的六大新节,或者是西方基督教节日的翻版,或者是太平天国领导人物的生死纪念日,而无一节是传统节日,更重要的是明令禁止按旧历过年度岁,并对违犯禁令者施以惩罚。太平天国时期固然不长,但后来的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制定了一些新的节日[20],并保持了抑旧扬新的做法。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来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旧风俗、旧习惯、旧思想、旧观念)、立四新(新风俗、新习惯、新思想、新观念)成了一时风气。于是曾经的传统节日的活动主体开始鄙弃他们曾经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激情展演的活动并不再参与其中,由此导致了许多传统节日传承的中断。民俗活动的传承是环环相扣的链条,许多传统节日传承的中断,不仅意味着在中断时期出生成长的许多孩子丧失了观察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的机会,从而丧失了对传统节俗的感情和对传统节日应有的理解,而且意味着当他们长大成人理应承担起传授者责任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传授的激情和能力。不可想象没有活动主体活动还能进行下去;不可想象没有节俗活动节日还能够繁荣。

  至于节假日与传统节日关系的变异,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为传统节日价值的被否定的结果,也可以视为传统节日价值被否定的表现。客观地讲,休假制度是一项劳动和人事管理制度,处理的是人们在何时工作何时休息的问题,而传统节日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附加着俗民情感的举行约定俗成活动的非常时日,二者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但是无论在哪个国家,历来都有节日放假的做法,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安排。在我国传统社会,同样存在着节假制度,而传统节日又总是节假日的主体,这从上面的列表即可明晰。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社会中受节假制度制约的人数并不为多,即便那些应受节假制度制约的人也并非完全受制于它的规范,在那些并不放假的传统节日里,他们,包括最高统治者仍然充满激情地与普通俗民一样参与到节俗活动当中。由此可以说,虽然传统社会也有休假制度,但实际上官方并非以节假日而是以节日来安排时间进而安排世事的。这与现代社会极为不同。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流动的增加,劳动关系的普遍建立,休假制度作为一项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将越来越多的人纳入其规范之中。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都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都受制于休假制度的规定。因此,官方其实是以假日来安排时间并进而安排世事的。众所周知,在我国目前的法定假日体系中,多的是政治性的庆典或新兴的节日纪念日,传统节日则除了春节都被排除在外。其结果,人们在绝大多数传统节日中仍然要继续工作,人们被抽去了过节的时间。这自然会影响到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

  此外,历法的变更对传统节日的式微造成了一定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使用的是兼顾月亮太阳的运行周期而制定的夏历,这也是我国传统节日得以形成的历法基础。但这种历法至少从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就受到了严重的置疑和挑战。太平天国曾经进行了多项礼俗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颁行《天历》,以阳历取代夏历。虽然太平天国的历法改革很快就随着革命的失败归于沉寂,但几十年后中华民国一成立,就宣布要“改用阳历”。随后,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决了编历办法四条,其中包括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旧时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这些编历办法被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采纳,沿用至今。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新旧参用,官民各分”的格局,传统社会中官方和民间使用同一种历法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局面被打破了。而在“新旧参用,官民各分”的格局中,“新的”总是处于更突出、更显眼的位置,从机关到学校,从事业到企业,几乎所有的官方正式场合,总是以阳历来纪时。“官的”又总是有着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权威。久而久之,民众尤其是城市的民众对于农历的印象越来越浅,以至除非在一些极为特殊的场合,几乎忘记了农历的存在;就是在那些极为特殊的场合,人们也已习惯将农历日期换算成阳历日期。以农历为依托的传统节日自然不能不受这种状况的深刻影响。

  当我们探讨了近现代以来传统节日式微的诸多原因后,发现,原来盛行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节日在短短百年时间里迅速衰微,主要应归因于官方的干预。因为无论是变更历法还是改变节假日体系还是颠覆传统节日的合理性,无一不是官方的行为。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当下语境中要想让传统节日由衰转盛,离开官方的干预是不可能的。当然,这里有一个逻辑前提,即人们在对传统和现代关系反思的基础上重又认识到传统节日的价值。

  传统节日由衰而盛地球的钟表走到1980年代。“革命”的热情过后。当人们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环顾四周别人走过的和正在走着的路,却发现现代原来不是没有过去的空中楼阁,而是与传统血肉相连,传统节日自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经过一两千年的积淀,传统节日早已成为民族的象征、历史记忆的载体,每个传统节日以其约定俗成的节日活动、一年一次的频率周而复始地强化着俗民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认同,不仅如此,人际关系会在过节中得到调剂,个人身心状态会在过节中得到调整,节日还可以刺激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潘蛟]火把节纪事:当地人观点?
下一条: ·[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
·[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
·[汤健敏]节日结构中民间艺术的传承·[申志明]传统社会地方“八景”的建构、特征及其功能
·[娄健]“跨越时空的萤烛末光”·[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程锐]长征记忆的节日建构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李炎欣]节日记忆的强化与唤起·[李雅洁]论女性在节日中的多样化角色
·[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