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勃]从我国传统社会官方与节日的关系看当下语境中官方对传统节日的积极干预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3 | 点击数:10760
 

  2、 将一些节日作为假日。

  至少在秦朝,官吏已有休假制度,称为“告归”。此后,一直到清代,休假制度都作为一项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着。虽然我国传统社会不同朝代的官吏休假制度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包括休沐假[7]、事假、病假、赐假和节假。

  节日放假应该从汉代就开始了。据《汉书·薛宣传》:“日至休吏。”即冬至和夏至日放假,且假期还不止一天。《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日夏至,礼亦如之”。

  以下的表格大致反映了唐代至清代官吏节日放假的状况。  

不同时期
 
民间节日
[8]
宋代[9]
金朝[10]
[11]
[12]
元正
7天
7天(休务5天)
3天
3天
5天
 
正月初七
1天
1天(不休务)
 
 
 
 
正月十五
1天
3天(休务1天)
1天
 
10天
 
晦日[13]
1天
 
 
 
 
 
中和节
 
1天(不休务)
 
 
 
 
春社
1天
1天(不休务)
 
 
 
 
花朝
 
 
 
 
 
 
二月八日
1天
 
 
 
 
 
上巳节
1天
1天(不休务)
1天
 
 
 
寒食节
4天[14]
7天(休务5日)
3天
3天
 
 
清明节
 
 
 
 
 
四月八日
1天
 
 
 
 
 
端午节
1天
1天(不休务)
1天
1天
 
 
夏至
3天
3天(不休务)
 
 
 
 
三伏日
1天
1天(不休务)
1天
 
 
 
七夕节
1天
1天(不休务)
 
 
 
 
中元节
1天
3天(休务1天)
 
1天
 
 
秋社
1天
1天(不休务)
1天
 
 
 
八月十五
3天
 
 
 
 
 
重阳节
1天
1天(不休务)
1天
1天
 
 
十月一日(授衣节)
1天
1天(不休务)
1天
1天
 
 
冬至
7天
7天(休务5天)
3天
2天
3天
 
腊日
3天
3天(不休务)
 
 
 
 
立春
1天
1天(不休务)
1天
1天
 
 
春分
1天
1天(不休务)
 
 
 
 
立秋
1天
1(不休务)
1天
1天
 
 
秋分
1天
1天(不休务)
 
 
 
 
立夏
1天
1天(不休务)
 
 
 
 
立冬
1天
1(不休务)
 
 
 
 
皇帝诞日[15]
 
 
 
 
 
 
  

 

   由上表可以看出,虽然各朝各代的节假长短不一,以哪个节日为假日也有很大不同,但是,从总体上而言,将一些岁时节日作为文武官吏的假日却是它们共同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能享受节假的并非只有文武官吏,其他人等,如学生、编配囚徒、服役丁夫和工匠等,也有长短不同的节假。如宋宁宗时,《庆元条法事类》就规定,“役丁夫”,元日、寒食、冬至、腊日各放假一日;“流囚居作”者,元日、寒食和冬至各给假三日。

  3、 积极参与节俗活动

  积极参与节俗活动,是传统社会官方与节日关系中的重要内容。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官方在节日里举办一些礼仪活动,官方代表人物以统治者的身份参与节俗。二是作为官方代表的统治阶级上层人物也作为俗民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节俗活动中来。

  先看第一种情况。官方在节日里举办一些礼仪活动,这在各朝各代都屡见不鲜。如立春前迎春至少从汉代起就成为一种官方礼仪,这一惯制延续到清末方才罢休。清朝的礼制对于迎春礼做了如下规定:

  直省迎春之礼:先立春日,各府州县于东郊造芒神、土牛。春在十二月望后,芒神执策当牛肩;在正月朔后,当牛腹;在正月望后,当牛膝,示民农事早晚。届立春日,吏设案于芒神、春牛前,陈香烛果酒之属,案前布拜席。通赞执事者于席左右立。府州县正官率在城文官丞史以下朝服毕,诣东郊。立春时至,通赞赞:行礼。正官一人在前,余官以序列行,就拜位。赞:跪,叩,兴,众行一跪三叩礼。执事者举壶爵,跪于正官之左,正官受爵酌酒,酹酒三,授爵于执事者,复行三叩礼,众随行礼,兴,乃抬芒神、土牛,鼓乐前导,各官后从,迎入城,置于公所,各退。[16]

  由于中央政府对于迎春礼仪做了统一规定,当时各地方政府基本上都按照礼制的要求行事。江苏《阜宁县新志》记载了清末当地官方举行迎春礼的情况:

  “立春”前一日,知县乘显舆,率县尉、医学、阴阳学、僧会司、通会司,赴东郊社稷坛(坛门有扮春官者,伺知县至,呼曰春官迎见),行迎春礼,旋宴楼中,盖取古饮蜡义也。宴毕喧游街衢(夫役舁芒神像、春牛前行,名司员乘舆随之,均有仪从,殿以知县卤簿,杂乐工数人高唱歌词,曰“说春”,以行者各执春花。入观海门,出靖淮门,由迎熏门回署,置芒 神像、春牛于头门内,待次日交春时知县执春花三鞭春牛,曰“鞭春”),为升平乐事。[17]

  不仅立春日官方举行特定的礼仪活动,明清两朝都有皇帝在社日行亲耕礼的做法。如清代惯例,社日前一天,皇帝先到中和殿阅视祝祭文字和亲耕用的农具、种子等物。社日当天,在仪仗和乐队引导下,皇帝驾临先农坛,先祭坛,后行开耕礼。开耕时,先由皇帝在藉田中扶犁播种往返三次,然后王公往返五次,九卿往返九次,最后皇帝宣布全国春耕开始。又如冬至日,各朝都有郊天之礼。清明日、中元节等节日,地方官员又会抬城隍神像出行,祭于厉坛。

  再看第二种情况。我们以元正、立春、端午、腊月二十三为例:

  拜年是元正的习俗,这天,历代皇宫都会举行正旦朝会,实际就是君臣互相拜年。在唐代,“会朝元正无不至,受命上宰须及期”[18]。朝贺过后,皇帝赐宴。宋、元、明、清亦都有元旦朝会。清代元旦朝会之后,皇帝要与后妃共进团圆饭,其中最有特色的团圆饭是素馅饺子。饺子中有包着小八宝、小如意等金银制品的,据说吃了大吉大利。

  立春日,宋代学士院的文人们就要为宫中书写进献立春贴子,贴于禁中诸阁。明代宫廷中无论贵贱都嚼吃萝卜,叫做“咬春”,并吃春饼和菜。

  端午节,唐代皇帝会向大臣赐百索。元代则在节前几日就已开始准备节物,中书礼部向皇帝进御扇,宣徽院等向朝廷进献金纱、彩索、胭脂、以及酒醴、香粽、凉糕等。达官贵人之间也互相馈赠画扇、彩索、拂子、凉糕等物。明代宫中,除了有赛龙舟、在万寿山前插柳以及欣赏御马监勇士跑马走解等节日活动外,还吃粽子,佩戴艾叶,观赏石榴花,饮用朱砂、雄黄、菖蒲酒,画治病符。清代宫中端午节习俗与明代大同小异,届时宫中门上都要插上菖蒲棒,房中贴五毒符,挂天师、钟馗像,皇帝及家人头戴艾蒿,腰佩五毒和龙舟等图案的荷包。

  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在二十四日)是祭灶的日子,这天清宫中也要以麦芽糖祭灶。届时,皇后、皇帝对灶神拈香行礼后焚烧神像,送灶神升天。

  虽然我们只举了几个节日的例子,但实际上,传统社会官方的代表人物几乎参与到所有传统节日的节俗活动中去。由此,我们可以说,在传统社会,传统节日不仅是民间的节日,也是官方的节日。

  笔者曾在一篇拙文中表述过“官方与民间合力决定习俗发展” 的观点,其中官方力量是指政府及其代表人物对民俗事象所施加的作用力;“某种民俗事象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轨范性,在不断的重复中,俗民会形成自觉维护习俗惯制的力量,”这种力量即民间力量。“同一时期,当二者的方向一致时,合力最大,表现出来就是习俗的兴盛;当二者的方向相反时,合力最小,就会出现该时期内习俗的衰微”。[19]正是由于传统社会中官方力量与民间力量在维护节日方面保持了一致性,才促成了传统节日长时间的传承和兴盛。目前不少学者针对当下我国传统节日式微、法定假日中只有春节是传统节日的情况,提出国家应将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也作为法定假日的原因之一,大约也在于他们看到了官方力量的重要作用。当然这一提法意味着他们同意官方对传统节日进行以复兴传统节日为目标的积极干预,并采取将节日定为法定假日的方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潘蛟]火把节纪事:当地人观点?
下一条: ·[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相关链接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李炎欣]节日记忆的强化与唤起·[李雅洁]论女性在节日中的多样化角色
·[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
·[刘铁梁]文化视域中的节日与戏曲·[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张云莉 张隽波]植树节:一体多面的现代节日先行者·[王嘉炜]莆田涵江地区“三元节”民俗研究
·[裴新华]全民健身:新民俗兴起原因探析·[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隽波]百年革命节日的仪式礼仪变化初探·[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