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陈勤建]当代七月七“小人节”的祭拜特色和源流
——温岭石塘箬山与台南、高雄七夕祭的比较
  作者:陈勤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5 | 点击数:13110
 

  三、北宋京城七夕风尚的遗存和滥觞  

  穿过元明清三代七夕地方风习的云雾,追根溯源,我发现当今温岭石塘箬山“小人节”的祭拜和台湾台南、高雄七星娘娘神诞祭祀,殊途同归,共同源于北宋期间京城开封流行的七夕时尚。宋代文人笔记颇多记录。

  《梦华录·七夕》云:

  七月七夕, 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 皆卖磨喝乐, 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 或用红纱碧笼, 或饰以金珠牙翠, 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兔雁、鸳鸯、鸿鸦、龟鱼之类, 彩画金缕, 谓之' 水上浮'。 又以小板上傅土, 旋种粟令生苗, 置小茅屋花术, 作田舍家小人物,皆衬落之态, 谓之“谷板” 。又以瓜雕刻成花样, 谓之' 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窟儿, 请之“果食花样”, 奇巧百端, 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胃者, 如门神之像, 盖自来风流, 不知其从, 谓之“果食将军”。又以?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 生芽数寸, 以红蓝彩缕束之, 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七夕前三五日, 车马盈市, 罗缔满街, 旋折未开荷花, 都人善假做双头莲, 取玩一时, 提携而归, 路人往往磋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 盖效聋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 竞夸鲜丽。至初六日七日晚, 贵家多结彩楼于庭, 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 或儿童裁诗, 女郎呈巧, 焚香列拜, 谓之“乞巧”。 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 次日看之, 若网圆正, 谓之“得巧' 。里巷与妓馆, 往往列之门首, 争以侈靡相向。

  《梦梁录.七夕》:

  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傍晚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责之家,于高搂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赡斗列拜,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振小盒盛之,次早现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内庭与贵宅塑卖磨喝乐,又名摩候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衤阑]座,用碧沙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又于数日前,以红[火鹿]杂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禁中意思蜜煎局亦以鹊侨仙故事,先以水蜜木瓜进入。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候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下改,不知出何文记也。

  反映南宋杭州风土人情真实风貌的《武林旧事·乞巧》,对此也有记录:

  立秋日 , 都人戴揪叶 , 饮秋水、赤小豆节物 , 七夕节物,多尚果食、茜鸡。及泥孩儿号 “ 摩喉罗”,有极精巧 , 饰以金珠者 , 其直不赀。并以蜡印凫雁水禽之类 ,浮之水上。妇人女子 , 至夜对月穿针。侸饤杯盘 , 饮酒为乐 , 谓之“乞巧 ” 。及以小蜘蛛贮盒内 , 以候结网之勖?, 为得巧之多少。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 , 手持荷叶 , 效颦摩喉罗。大抵皆中原旧俗也。

  七夕前, 修内司例进摩喉罗十卓 , 每卓三十枚 , 大者至高三只 , 或用象牙雕镂, 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 , 悉用镀金珠翠。衣帽、金钱、钗组、佩环二真珠、头须及手中所执戏具 , 皆七宝为之 , 各护以五色续金纱厨。制阃贵臣及京府等处 , 至有铸金为贡者 , 宫姬市娃 , 冠花衣领皆以乞巧肘物为饰焉。

  《西湖老人繁胜录》记叙京城七月风习云:

  御街扑卖摩侯罗,多著乾红背心,系青纱裙儿;亦有著背儿,戴帽儿者。牛郎织女,扑卖盈市。卖荷叶伞儿,家家少女乞饮酒。

  上述,都是当年宋都盛况的真实记录。

  无论是北宋京城开封,还是南宋京都杭州,农历七夕,少男少女,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玩摩喉罗,从民间到宫廷,到处流传,盛行不衰。南宋杭州小女儿,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揪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雁凫一类水禽,浮于水上。手艺人制作摩喉罗沿街叫卖,摩喉罗成为一种时尚,这是不争的事实。

  可是,摩喉罗到底是什么东西?人们为什么在七夕流行与中国已有七夕传统不搭界的风习?

  摩喉罗原是佛教的天龙八部神之一,當年曾是一個国王。有一位仙人犯了罪,被禁在后园中。国王忘记了这件事,有六日未供奉飲食。因此被罰墜入黑暗地獄,過了六万年才脫身成胎,又过六年才出世。六岁出家成佛,得道後,入大乘,久住世間者乃其變化身。供奉摩喉罗偶像成了信徒一种信仰。偶像大多是泥塑的小泥人,也可用木雕的。宋朝与异族文化交流甚深,所以容易受到影响。民间在七夕時逐渐流行「摩訶樂」的娃娃,又稱「摩侯羅」或「魔合羅」,因為是梵文音譯,所以不太一致,為祭祀織女、牛郎的一種供品。形态十分精巧可爱,有人曾经作过这样的描绘:“摩喝孩兒,鬥巧爭奇。載短簷珠子帽,披小鏤金衣。嗔眉笑眼,百般的斂手相宜。转晴地工功不少,引得人愛后如痴。快輸錢,需要扑,不问归迟。歸來猛醒,爭如我活底孩兒。”其实,摩喉罗应是妇女在乞子时所供奉的吉祥之物,但从印度佛经原有摩喉罗的生平 中,我们似乎找不出任何与七夕或求子有关的事跡。尽管如此,它到了中国,六岁出家成佛得道的成功经历,成了人们抚育杰出人才的理想楷模。人人争相顶礼膜拜。当时,七夕所供奉的摩喉罗手中經常拿著一枝荷叶,因此在七夕時,许多小孩子也都打扮 得服飾鮮丽,手持荷叶,在大街小巷遊行嬉戏。随着时光的流逝,摩喉罗佛经的信仰光环逐步褪去,变为纯粹的玩偶,中国固有的传说戏剧人物取代了它的形象,成了今天温岭石塘箬山七夕小人节的独特景观。为什么自从宋之后,除石塘等个别偏远海边小岛尚存遗迹,大陆各地难见其踪迹,恐与宋亡有关。而遗迹地,是宋王朝最后的生存地,因为地理偏僻,后王朝势力和风尚影响薄弱,使其如活化石般得以保存和延续。深入研究,对我们认识七夕文化生命的演变,传统节日的传承途径和方法,以及今天的文化传播和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今天,此文仅作为一个问题的探索,提交大会,求教与诸位。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萧放]中国传统节日资源的开掘与利用
下一条: ·[潘蛟]火把节纪事:当地人观点?
   相关链接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任宽]中国叙事体系观照下当代虎故事的叙事形态研究
·[孟令法]社会需求与信俗治理的失衡:民间信俗空间当代兴废的政策反思·[孟琳峰]消费“山海经”:当代“山海经热”中的大众读本与文化想象
·[马晓飞]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传统舞蹈的当代文化价值探析·[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林德山]课程思政视阈下中华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意蕴
·[金茹雪]传统开学礼在当代的变与不变·[姜清越]佛山金箔审美价值的当代重构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
·[方云]从景观到生活:园林遗产的当代叙事转向·[段治兰]赋声以物 赋音以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民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活态展示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