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车锡伦]明代的陶真、盲词、门词和明代弹词
  作者:车锡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1 | 点击数:24819
 

  明代文献中关于“门词”的记载,见于《金瓶梅词话》第21回,应伯爵对歌妓李桂姐说,“休说你哭瞎了你眼,唱门词儿”。这里说明唱门词的也是盲人,是盲人谋生的职业。明叶宪祖《鸾鎞记》第15出“品诗”,写几个俗子拿诗请鱼玄机(炼师)评论,鱼让侍女(贴)传达评论意见。其它人的诗都说了,两个轻薄子(中净、丑)的诗未提及,于是:  

  (中净)都送还了,只留我两个的,有些意思。(贴)这也难道。二位的诗倒在此,只是怕得罪,不敢将出来!(中净)正要请教,何妨。(贴念介)“自从盘古开天地,几人作佛几人仙。今朝仙女临凡界,住在咸宜观里边。”炼师说:“请相公去唱门词罢,做甚么诗?”(中净)门词正是女眷极喜的,你炼师怎么不留我唱唱!

  剧中“中净”的诗开头用了“自从盘古开天地”,所以鱼玄机讽刺他“去唱门词罢”。这说明门词唱本开头也有此类套头话。中净称“门词正是女眷极喜的”,可与下文弹词的情况相印证。

  明代文献中关于“弹词”的记载,最早见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20〈熙朝乐事〉中记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鱼鼓、弹词,声音鼎沸。盖人但藉看潮为名,往往随意酣乐耳”。将“弹词”与“鱼鼓”(道情)并列,则它们是“优人”(民间艺人)赶趁演唱的不同的说唱形式。直接展示明代弹词演唱形态和文本形式的是明末薛旦《醉月缘》传奇第9折〈弹词〉中对演唱弹词《薄命小青词》的描写。这出戏中,“弹词女先生”是一位“瞎婆子”(净扮),背着琵琶,由杂扮“老儿”扶持上场,被小姐(小旦扮)召来唱弹词:

  (小旦)你会唱什么?(净)我会唱《朱舍记》《何文秀》《刘孝文》《朱买臣》《徐君美》《小秦王》《王昭君》《韩夫人》《孟姜女》《祝英台》。(小旦)通旧得紧,有什么新闻事,唱来我听。(净)有,有,有!近日杭州城里,有一桩新闻事,叫做《薄命小青词》,我唱与你听何如?(小旦)愿闻。(净做弹唱介)

  自从盘古分天下,三皇五帝夺乾坤,

  过了汉唐并元宋,大明一统到如今。

  风调雨顺年丰熟,国泰民安莫比伦,

  看了万般花世界,杭州城内出新闻。

  有个天生女绝色,生长扬州叫小青,

  琴棋书画般般会,刺凤描龙件件能。

  年方二八多娇媚,嫁与杭州冯姓人。

  冯家官人真俗子,大娘凶悍忒无情。

  一到家中多受苦,千般打骂怎安身?

  见了二官多可厌,声声只叫眼中钉。

  (小旦)可惜,可惜!嫁夫不着了!(净又唱)

  迁到孤山别业住,凄凄冷冷去安身。

  小青忽然得一梦,落花片片水中行。

  小青自分多不好,闷闷昏昏病儿侵。

  看看粒米俱难咽,恹恹一息过光阴。

  虽然病体多憔悴,不做蓬头垢面人。

  忽然一日浓妆起,簪花对镜画真形。

  自把红颜来比看,分明就是画中人。

  画毕一声长叹息,放声大哭失三魂。

  呕血一升气已绝,花作南柯一梦人。

  冯二官人忙来到,放声哭倒在埃尘,

  急将真容来藏过,仅留诗稿数篇存。

  可怜绝代能文女,浑如水中幻泡梦中身!

  其词曰:文姬远嫁昭君墓,小青又续风流债,也亏一阵黑罡风,抽身快,单单别别清凉界。是原不是鸳鸯一派,休算做相思一概。自思自解自商量,心可在?魂可在?着衫又拈双裙带。

  (小旦)好词,好词!将银一钱赏他去。

  综合上述明代文献中关于陶真、盲词、门词、弹词的记述,可以看出,它们实际上是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共同的特点是:

  ㈠、唱词的形式都是七言诗赞体,开头有“自从盘古开天地”之类“套头话”;通篇唱词,没有说白。

  ㈡演唱者都是有生理缺陷的“盲男女”,他们自幼便接受训练,能“弄着嘴儿,调着琵琶,反愁覆喜,说古论今”(《风流院》传奇),以此“觅衣食”,为谋生的职业;他们不仅赶趁撂地演唱,盲女艺人(“女先生”)也登门为闺中妇女演唱,并深受闺中妇女的喜爱。

  ㈢伴奏的乐器是琵琶,演唱的音乐缺少记载,仅见明末董说的小说《西游补》第12回〈关雎殿唐僧惰泪,拨琵琶季女弹词〉中提到两种琵琶伴奏曲:[凄楚琵琶调]、[泣月琵琶调]。 另据文献记载,也用江南十分流行的[山歌调]演唱(见下)。

  ㈣演唱的曲目“说古论今”,既有宋元以来“古今小说、平话”的传统故事,也有当代题材的“新文(闻)”。

  旧时同一种民间演唱技艺,有不同的名称,并不奇怪,因为没有人为它们正式定名。“陶真”是借用传统的鄙称,因为它们的唱词,在文人们看来“村鄙”“鄙俚浅薄”,这从《风流院》传奇中插唱的《魏太监》唱本也可看出来;“盲词”则突出了演唱者的生理缺陷,也有鄙视的意思;“门词”则是因这种说唱艺是采取“排门儿”登门演唱的形式。关于“弹词”之名的由来,一般认为它是“弹唱词话”的省称。明徐渭(1521-1593)《徐文长逸稿》卷4〈吕布宅〉诗序说:“始村瞎子习极俚小说,本《三国志》,与今《水浒传》一辙,为弹唱词话耳”。嘉靖以后,一般文献中以弹词统称南方的陶真、盲词、门词,突出了伴奏乐器(琵琶)的特点,并无贬义。本文以下行文中,除分别介绍外,一般便将它们统称做“弹词”。

  从上述所引各剧本中的描述和有关文献的记载看,盲艺人除了走街和赶趁演唱外,弹词也是深受闺中妇女们的喜爱。请盲艺人上门演唱弹词,是妇女们消闲娱乐的重要形式。那些被封锁在闺中的大家妇女们,一般文化水平不高,她们不能像男子那样自由到公众娱乐场所去听说书。这种虽被文人视为“鄙俚浅薄”的弹词和唱本,便深受她们的欢迎。明末田艺衡《留青日札》卷21〈绣花娘、插戴婆、瞎先生〉中的“瞎先生”,说的便是这类弹词女演员:

  曰瞎先生者,乃双目瞽女,即宋“陌头盲女”之流。自幼学习小说辞曲,弹琵琶为生。多有美色、精技艺、善笑谑、可动人者。大家妇女骄奢之极,无以度日,必招致此辈,养之深院静室,昼夜狎集饮宴,称之曰‘先生’。若南唐女冠耿先生者。淫词秽语,污人闺耳,引动春心,多致败坏门风。今习以成俗,恬不知怪。

  作者从维护封建“闺范”出发,对盲女弹词演员和她们演唱的弹词做了批评。但也说明,至迟在明代后期,这类盲女演唱的弹词已深入“大家妇女”的日常生活,盲女演员被尊为“先生”。她们“精技艺、善笑谑”,常被大家妇女请去演唱。这也是清代初年妇女创作弹词酝酿、发展起来的文化背景。有清一代,许多富有才情,也有一定诗歌修养才女们,将这种来自民间的弹词唱本,发展成长篇巨制的叙事诗。 其形式,除了有少量说白,一直沿袭通篇七言诗赞(有时加“三字头”)的形式。

  “唱新闻”是明代民间说唱文艺的重大发展。特别在明代中叶后,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市镇林立,一般的平民百姓对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很关心。弹词这种既可走街登门,又可到处赶趁撂地演出的曲艺形式,尽管“粗俗”,却可及时地在各处演唱这些社会事件,满足了平民百姓对“新闻”的需求,又是一种娱乐。而民众对演唱文艺的欣赏,也是求新求异,所以,《醉月缘》传奇中的小姐说,那些传统曲目“通旧得紧,有什么新闻事,唱来我听”。清代江南弹词发展为书场艺术,听书客要求演唱者的说唱艺术精益求精,这类“唱新闻”的节目,便由同样撂地赶趁或排门演唱的“说因果”“道情”“小热昏”等民间说唱继承下来,它们也都采用七言诗赞体。

  由于北方的说唱词话和南方的弹词唱本和演唱形式相似,所以有些明代人的记载,也将它们视为一体。如臧懋循《负苞堂集》卷3〈弹词小序〉中说:“若有弹词,多瞽者以小鼓、拍板,说唱于九衢三市;亦有妇女以被弦索,盖变之最下者也。”以“小鼓、拍板”伴奏的“弹词”,是指北方的说唱词话(或“鼓词”);妇女“被弦索”、“变之最下者”,则可能指南方的民间弹词。“鼓”是打击乐器的,会破坏“吴侬软语”的韵致。自明代以来的江南曲艺,除了用渔鼓伴奏、撂地排门演唱的“道情”外,极少用鼓伴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4-5-11 04:4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车锡伦]宋代瓦子中的“说经”与宝卷
下一条: ·[董晓萍]故事遗产学的分类理论
   相关链接
·[赵磊]明代教化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写实特色·[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宁文忠 蒋青芹]民间传说在地域社会中的流变·[刘韵鸥]明代戏曲与宝卷中“女转男身”母题的交融与演变
·[刘赛祎]论民间说唱的“集体性”·[朱钧 朱敏]论明代无生老母信仰的概念发生
·[滕晓彤]明代延庆碧霞元君信仰初探·[徐赣丽 张寒月]辨物居方:明代文人生活文化及其当代启示
·[郝佩林]论江南民间说唱艺术的乡野表达·[王春燕]地方传说在当下的景观重建生产与文化记忆愿景
·[王素珍] 赞土地与唱春 ·[张柏惠]“地方”与“国家”文化权力的博弈
·[贺少雅]明代民间冠礼的传承演变与时代特征·江苏扬州明代文昌阁大修 三层屋面重现古貌
·[李俞霏 梁惠娥]明代中后期山东婚丧礼俗管窥·[张润平]岷州宝卷的初步调查与研究
·[张隽波]明代历书中的节气定位探析·《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说唱”专家组成立
·[储卉娟]家国互构:社会史视角下的明代“大礼议”·[乌丙安]民间小戏浅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