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段伟]论汉代的禳灾制度
  作者:段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0 | 点击数:19976
 

  6、选举贤良制度

  汉代选举用人,采用察举制度,主要是常科察举。此外,皇帝下诏求贤也是补充方式之一。黄留珠先生就将皇帝下诏选举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敦厚和明阴阳灾异者作为察举中的特科加以考察。他指出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敦厚、明阴阳灾异等科的选举大多与自然灾异有关[38]。确如黄先生所说,汉代有多次诏书在自然灾害爆发后,提出要选举贤良。这种诏书的表面目的,一是皇帝自责,向天下谢过,二是真正求贤,希望为朝廷指谪缺失,扫除纰政。因灾异而下诏选举贤良,大约始于文帝。这两种目的在文帝二年的诏书中都很明确[39]。文帝后,因灾异而下诏求贤选举层出不穷。宣帝[40],元帝[41]、章帝[42]、桓帝[43]都曾下诏求贤。

  汉代政治思想受天人感应影响深远,在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后,影响更大。皇帝下诏的真正目的实际上一是安抚民心,二是抚慰天心。和帝的诏书就指出有司应该“上当天心,下济元元”[44]。正是因为汉代思想受天人感应影响,皇帝下诏的目的在于安抚人心、天心,有的皇帝在灾异发生后径求“明阴阳灾异者”,而不是笼统地说“贤良”了[45]。在东汉,这种诏书仍不鲜见[46]。

  灾害发生后,统治者除了要求选举贤良,还能听取谏臣意见。《汉书》卷六十《杜周传》载:昭帝时杜延年“见国家承武帝奢侈师旅之后,数为大将军(霍)光言:‘年岁比不登,流民未尽还,宜修孝文明政,示以俭约宽和,顺天心,说民意,年岁宜应。’光纳其言,举贤良,议罢酒榷盐铁,皆自延年发之”。皇帝在有灾异时也能听取谏臣的意见,远佞臣,亲贤臣。如成帝年间,“时数有灾异,丞相司直何武上封事曰:‘……光禄勋(辛)庆忌行义修正,柔毅敦厚,谋虑深远。前在边郡,数破敌获虏,外夷莫不闻。乃者大异并见,未有其应。加以兵革久寝。《春秋》大灾未至而豫御之,庆忌宜在爪牙官以备不虞’。其后拜为右将军诸吏散骑给事中,岁余徙为左将军”[47]。

  7、大赦制度

  大赦制度是汉代统治者在灾异爆发后消灾的重要手段。赦免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尚书·吕刑》的记载,至迟在西周中期,我国的法律中就已经有了关于赦免的规定[48]。先秦时期,赦免缘由多种多样。因灾异而大赦虽然少,但已经出现。《左传·文公十五年》载公元前612年,齐国发生日食,统治者认为是不祥之兆,实行了赦免。《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载陶朱公的次子在楚国犯法,陶朱公派长子贿赂楚王宠臣庄生。庄生见楚王,假托天上的星象显示有凶兆,要求楚王实行仁政。楚王决定大赦。这说明先秦时期,大赦已经成为统治者禳弥灾异的手段。

  汉代秉承了先秦时期灾异之赦,只是赦免范围更加广泛,次数更多。董仲舒总结了天人关系的表现,认为人间的政治过失会使上天生气、震怒。天怒则通过自然界的灾异,诸如地震、日食、月食、水旱灾害体现,皇帝应该改正错误,免除上天降的灾害。这就为实行赦免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灾异之赦在汉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研究认为,“灾异之赦几乎占了整个汉朝赦免总数的三分之一”[49]汉代的灾异之赦多次与其它禳灾措施同时实行。《汉书》卷八《宣帝纪》载:本始四年(前70)“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丞相、御史其与列侯、中二千石博问经学之士,有以应变,辅朕之不逮,毋有所讳。令三辅、太常、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律令有可蠲除以安百姓,条奏。被地震坏败甚者,勿收租赋。’大赦天下。上以宗庙堕,素服,避正殿五日”。元帝在初元二年(前48)[50],顺帝在延光四年(125)[51],都曾下诏大赦。有学者据此以为:“汉时国家颁布的赦免令,不仅免除罪犯的刑事责任,而且免除人们的民事义务”[52]。这显然混淆了汉代诏书的内容与形式。我们在一个诏书中确实发现有赦令和其他赦免事宜,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赦令包括其他赦免事宜。实际上只是赦令与其他赦免事宜在一个诏书中共存。赦令只是赦免当时的罪人,不涉及其他。《太平御览》卷六五二刑法部十八载《汉旧仪》曰:“践祚、改元、立皇后太子,赦天下。每赦自殊死以下,及谋反大逆不道,诸不当得赦者,皆赦除之。令下,丞相、御史复奏可。分遣丞相、御史,乘传驾行郡国,解囚徒,布诏书。郡国各分遣吏传厩车马,行属县,解囚徒”,详细介绍了赦令的内容及运行程序。

  灾异之赦所需国家成本不多,又能笼络人心,所以禳灾时受到统治者的普遍欢迎,灾异之赦甚至多次成为两汉政府禳灾的唯一手段。元帝初元三年(前46)四月,茂陵白鹤馆灾[53],孺子婴居摄三年(8)春地震[54],政府都仅大赦。东汉这样的灾异之赦更多。

  灾异之赦虽然目的是为了防止灾害,笼络人心,但并不是任何罪都能赦免,谋反、大逆等不能赦免的罪在赦免诏书中做了说明[55]。

  8、录囚制度

  录囚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指对监狱在押犯进行审录复核,对狱政管理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以纠正错案、督办淹狱、宥减轻系的制度。政府派遣官员省察狱政的情况由来已久,但录囚制度正式出现则在西汉武帝时期[56]。汉制规定,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57]。在董仲舒等人的大力推动下,天人感应思想弥漫整个社会,阴阳灾异论者将灾害归结于阴阳失调。牢狱中有囚犯如有冤情,则会生成冤气,打破阴阳二气的平衡,形成灾害。如果能将冤假错案平反,则能和顺阴阳,将灾害消除。所以,在阴阳灾异论者的推动下,录囚这一司法制度工作与减灾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减灾而开展的录囚工作,其方式有了变化,不再局限于在固定的时间由固定的官员办理,录囚时间往往在灾害发生时或发生后,录囚工作的主持者也时有变化,有时皇帝、皇太后亲自录囚。

  灾害爆发后,西汉政府有时派遣使者到各地录囚。西汉谏大夫、博士等的录囚工作[58]虽然和灾害联系在一起,但其目的并不是消减灾害,而是宣扬皇帝仁政。

  东汉时继承了西汉灾害时录囚的传统,录囚次数更多,目的也从单纯的仁政转向为平衡阴、阳二气,消减灾害。东汉光武帝时已开始认为旱灾与冤狱有关。光武帝建武五年(29),“夏四月,旱,蝗。…五月丙子,诏曰:‘久旱伤麦,秋种未下,朕甚忧之。将残吏未胜,狱多冤结,元元愁恨,感动天气乎?其令中都官、三辅、郡、国出系囚,罪非犯殊死一切勿案,见徒免为庶人。务进柔良,退贪酷,各正厥事焉。’”[59]光武帝没有录囚,但将大部分罪犯减刑。最早朝廷因旱灾而录囚是在明帝时期。《后汉书》卷二《明帝纪》载:永平十八年(75)“四月己未,诏曰:‘自春已来,时雨不降,宿麦伤旱,秋种未下,政失厥中,忧惧而已。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及流民无名数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理冤狱,录轻系。二千石分祷五岳四渎。郡界有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者,长吏各洁斋祷请,冀蒙嘉澍。’”明帝开始将录囚作为消减旱灾的一项措。东汉后来诸帝将之继承发展,录囚逐渐成为东汉祈雨、减灾的一项重要措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6-09-13

上一条: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虎患”、“虎灾”
下一条: ·[周昕 周远]秧马通考
   相关链接
·[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马荣良]寒食节的异域渊源·[赵洋]观念与思想:汉代虎形肖形印的解读
·[巩宝平]略论汉代节日的基本特征·[朱毓瑶]汉代民众的精神世界初窥
·[田家溧]汉代厚葬风俗的成因及教化意义再探·[孙少华]史书“故事”的文体衍化与秦汉子书的叙事传统
·[王洪震]汉家傩事·[王洪震]汉画里的校雠图
·[王素珍]汉代民俗学研究·汉墓壁画展现汉代宗教信仰体系
·[贾冬梅]汉代画像石记录齐鲁风俗·海内外学者在河南研讨“汉画与汉代社会生活”
·汉唐信仰研究的新视角 ·[王明珂]边界·移动·抉择:《游牧者的抉择》结语
·[沐风子]“大家”的“汉代思想小史”·[贾丽英 武广洁]汉代的致爱巫术“媚道”为何如此繁盛
·[李真玉]从汉画图像看汉代农俗·[刘立志]汉代《诗》学与民俗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