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李真玉]从汉画图像看汉代农俗
  作者:李真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0 | 点击数:12020
 

  在古人的观念中,能导致旱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旱魔作崇,阴阳失调等,而旱魔则是引起旱灾的主要原因。要求得雨水,解除旱象,就要赶走可怕的旱魔,而在《山海经》中,记载的旱神就有一二十个,其中最令人恐怖的就是旱魔女魃。“大荒之中,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黄帝,后置之赤水之北,魃时亡之”[26]。女魃时常从规定的地方逃出,所到之处则旱荒遍野。正如商汤时祝词所云:“旱既太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27],而驱赶旱魔的办法,则是或焚或曝。汉代虽已不再用焚巫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求雨方式,但仍有曝巫之俗,“春旱求雨,曝巫……秋,曝巫”[28]。在汉画中主要有曝巫及借助神力消灭早魔两种反映。

  在洛阳发掘的西汉壁画墓中的墓门上额背面有曝巫的内容,图中在一枯树的枝上挂一红色衣服,天空中飞鸟不敢落树枝,树下有一女子,头发系于树上,双目紧闭,上身裸露,肤色发紫,横躺于地,身旁一翼虎正瞪目张口一爪踏于女子身上,欲咬其臂[29]。图中被曝晒虎咬者当为旱神女魃。在南阳汉画中有虎食女魃图,图左刻一虎一熊,右刻一翼虎,张口展翅扑食女魃[30]。这里便是借助驱魔逐疫的神物——虎来噬食旱鬼,解除旱灾,这种类似的画面在汉画中有数幅,说明汉代人们有借助虎之神力的避旱巫术的存在。

  另外,汉代为祈求丰收而表演的祭祀灵星之舞,有象征六大农事的场面。“初为芟除,次耕种。芸耨,驱爵(雀)及获刈舂簸之形[31]。在四川汉画像砖中有许多对农作事象的描述。其中一幅画面前四人持刈钩向后高举,动作齐一,后二人手执器,一手作播种状,从画面人物的动作整齐化一和一致节奏感来看不像是反映农作的具体活动,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代祭农神舞蹈——灵星舞,而这种以模仿农作的形式来祈求丰收则有巫术通神的意味,因为“在神圣领域以内,巫术是实用的技术,所有的动作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我们在这些欢快的对丰收情景的模拟中“看见了具体化的痴情的希望……”[32]

  最后,汉代农人在祭祀神祗、信奉巫术的同时,坚信踏实耕种才是带来好收成的根本。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汉画中,有许多反映农夫在田间耕作的画面。山西平陆枣园村汉墓的壁画上的牛耕图,“一农夫短衣赤足,右手扶犁,左手扬鞭,驱二黑牛向前翻田,犁铧露于土外。”[33]另外还有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葬的牛耕图[34],江苏双沟画像石墓出土的牛耕图[35],都表现了农夫辛勤耕作的情况;在四川成都羊子山汉代画像砖墓中发现一块弋射收获选种画像砖,画面上部刻弋射图,下部刻收获选种图,其画面共六人,正在收割水稻,中间三人正弯腰选收稻种,右二人手持刈钩,正在对选后的稻子进行收割,左一人一手提篮,肩上挑着一担已扎好的稻穗[36]。从这些耕田、耘地、收获、选种的农事画面中可以看到汉代的农民对精耕细作的重视和付出的辛劳,而这些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社会文化中最伟大的文化,而且也是社会文化其它方面的基础和决定因素。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汉代农民在敬神信巫的同时,不忘辛勤耕耘,正是在这种迷信而不失现实的态度下汉代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奠定了汉代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物质基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5-11-30

上一条: ·[刘云]中国古代生活用香的风俗考
下一条: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虎患”、“虎灾”
   相关链接
·[吴灿 柏仙爱]叙事、情感与认同:图像符号的文化构筑与共同体隐喻·[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
·[孙瑾]故事与图像人物的替代性演变·[梁韵彦]南渡坡仙:广州祠堂壁画中的苏轼图像研究
·[崔茜]农事年画的产生原因探释·[柴春椿]再现、象征与表现:从功能论解读汉宋间舜帝传说的图像叙事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吴玟瑾]汉画像石中周公民俗形象的移入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孙瑾]试论吐鲁番麻布诃梨帝母画像的构图来源
·[马梦莹]后土图像身份判断新论·[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
·[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唐睿]圣王与孝子:帝舜图像谱系及其符号建构
·[孙冬宁]画中有戏·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
·[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