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郑长天]个体交际与共同体诉求:湘南盘瑶“冈介”歌堂的言情性质[1]
  作者:郑长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7 | 点击数:15744
 


      民间以情歌为主体的对歌活动较为普遍地被学者视为青年人进行恋爱交际的一种方式。在瑶族的“坐歌堂”活动中,其核心内容即“正歌”也大多以男女恋情的交流为主,所以瑶族的“坐歌堂”也同样普遍地被学人看成是一种自由恋爱的行为。下面我们先以瑶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广西、广东、湖南、云南等地作为一个大的区域,来看看几段基于田野调查的描述,其中每一项后面的括号内为调查年份: 

广西:

a.盘瑶村落,散布大瑶山各处,但他们的婚姻制度,各处都完全一致。整个婚姻过程,大致分恋爱、求亲、订婚、结婚几个阶段。

      青年男女公开的社会交际,是为社会和家庭所容许的。他(她)们每逢到别村作客时,主家都要邀请村中青年来家陪他(她)唱歌或“讲白话”。这种“白话”就是一种类似歌谣的词句,不过在交际时不是唱而是象念台词那样念而已。这些交际歌词或白话的内容,多是互相谦虚的客套,或者是倾吐爱慕之词。到唱或讲到双方情意相洽的时候,也可直接提出婚姻的愿望。因此,青年男女往往在这种交际场合,撒下爱情的种子,不少的人由此成为未来的配偶。

      ……

      通过上述种种交际,如果双方愿成配偶了,可以把自己的心愿,转告家长。家长同意了,再请媒人到对方说合,而对方父母也同意时,就可达到结合的目的。但另一种情况,也有男女双方并不经过两相爱悦,全由父母作主而结合的。不过象这样的婚姻,父母也必须征求过子女的意见,经过子女同意以后才能实现。总的说来,盘瑶的婚姻,不经过父母的同意固然不能结合;不经过本人的同意同样也不能结合,即使结合后仍要闹离异的。[2](1958) 

b.山子瑶婚姻制度,比较简单。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说亲、合年庚、订婚、结婚、回门几个阶段。

青年男女在有婚姻喜庆时也喜欢以唱歌的形式谈情说爱,但这不意味着是选择配偶。因为他(她)们的婚姻,必须由父母作主,并在本人同意下才成立的。[3](1958)

 广东:

c.节庆和婚娶的日子就是青年男女对歌的好机会,也是他们谈爱的好机会。两族(笔者按:指广东、海南的瑶族和苗族)的婚姻基本上都是父母包办的,但是男女青年在婚前却有较多的社交自由。[4](1980)

云南:

d.青年男女,一般是在节日或婚娶之时互相唱歌,表达情感。这种凡是恋爱的歌唱,称作“唱风流”。[5](1958) 

e.不同村寨的男女进行对歌,常是青年选偶的机会,亦常因已婚男女参加对歌,造成感情转移,因此常引起离婚现象。[6](1976-1978) 

湖南:

f.儿女们的婚事虽然由父母作主决定,但青年男女比汉族有较多的恋爱自由。湘南有些地方,至今仍盛行唱歌谈恋爱。晚上,青年男女围坐在火堂前,唱歌谈情。谈上了男子就告诉父母亲托媒人往女家说亲。[7](1979) 

g.“客来歌堂”,是男女青年到别村别寨走亲访友时,该寨男(女)青年设置的歌堂。走亲访友的青年均结伴而行,一般都是叔伯姐妹或兄弟相邀到亲友家做客,单枪匹马是不敢走亲的。如女方一至两对,邀歌的男青年二至四对,相反亦然。……此种歌堂是瑶族青年寻找伴侣的最佳形式。[8](不详) 

h.瑶族的婚姻基本上是由父母包办的。原始的自由恋爱的风俗,在某些地区仍旧残存着。因此在婚姻的形式上可以分为如下三种:

第一种形式是男女双方由于劳动生产或者在“耍歌堂”,或者在节日喜庆活动中,互相认识相爱,而后通过双方父母或媒人介绍,正式结为夫妻。传达男女双方爱情的媒介,是富有青春诱力的情歌。[9](1958)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网 2008年5月3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的口头传统要用“广博深厚”来形容
下一条: ·[车锡伦]宋代瓦子中的“说经”与宝卷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
·[张洁]手艺人的共同体·[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喻博煊]成为“侨仙”:黄大仙信仰的海外传播与在地化·[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许瑞娟 陈亚楠]跨越边界的纽带:“那伽-龙王”信仰在南亚-东南亚-东亚 连结区域的文明互鉴与共同体形塑
·[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魏鹏翔]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西南芦笙民间传说研究
·[王淑英 范家婧]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诸葛亮传说在版纳、普洱地区的族际流动·[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邱月]重彰地域性:民族民间体育的自洽与复兴·[裴世豪]从 “个体认定” 到 “群体赋权”:关公信俗传承困境与非遗治理范式转型研究
·[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林玲]抗日战争时期炎黄神话的族源记忆和认同凝聚
·[林晨滢]从嘉峪关传说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路径·[李玉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新疆巴里坤汉族英雄叙事结构与国家文化认同
·[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韩健豪]礼俗互动视域下南朝蒋侯神信仰考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