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京极夏彦:为妖怪“画像”的妖怪
  作者:FVISA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7 | 点击数:14385
 

 

  把“无法理解”的事情留着

  人物周刊:在您的小说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世上没有不可思议之事,只存在可能存在之物,只发生可能发生之事。”能否解释一下这句话?

  京极夏彦:说实话意思就是这样。(笑)确实有些事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样的事情不会有的”或“跟我所认识的不一致”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那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拿电视机来说好了,如果过去的人看到,一定觉得不可思议,但对我们来说只是很普通的机器而已。世上一切就是如此,区分“不可思议”或“可思议”是没用的。换个角度,人类的存在就“不可思议”,也可以说世界上的事情都不可思议。我书上常用那句话,其实江户时代有一本怪谈集《百物语评判》,里面写着“世上无有不思议,世上凡事不思议也”,恰恰跟我的想法相一致。

  人物周刊:您的作品中常常提到妖怪,为什么在科学当道的时代,人们还对妖怪、灵异现象感兴趣甚至着迷?

  京极夏彦:其实我一直想知道“妖怪”这个词的中文含义。早先在日本海市蜃楼等“不可思议”的现象我们也叫“妖怪”。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了“黄表纸”(kibyoushi),算是当时给青年看的漫画吧,它吸收了各地的鬼故事并把妖怪画成很滑稽的样子。到了昭和30-40年代(约1950-1970年代),“妖怪”在日本变成有固定形状和性质的东西,大家会用“只”这个量词。我们现在的“妖怪”概念,基本是都市文化提炼出的角色。经过了这样的变化,现在我们不会认为海市蜃楼是“妖怪”了。我这么说,是想先让中国读者了解一下“妖怪”在日语里的演变。

  回到您的问题,现代人为何还对此着迷?我想在这个时代,虽然生活变得很方便,但我们还是觉得有无法理解的东西存在,也有可能我们希望把这些“无法理解”的事情留着吧。战争时代是不太会有鬼故事的,因为人家忙着找活路。这样看来我们这个时代是很幸福的,至少可以缅怀去世的人。我一直觉得,容不下妖怪的地方,人的存在也会受到威胁。如果一味追求成为经济大国,完全无视和排斥科学理性之外的东西,国民是不会得到幸福的。

  我作品的重点不在指出或追捕犯人,而在“之后怎么办”。人有悲欢离合,负面的事不可避免,我们还是积极面对现实吧——我赋予“妖怪”这种爽快积极的态度。人生不会事事如意,但换个角度,我们可以开心些,文字后面我有这样的想法。我想这可能是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我最不喜欢气势、干劲

  人物周刊:您是什么时候对日本古典文化和妖怪文化产生兴趣的呢?

  京极夏彦:我从小喜欢所谓的“日本风味”。夏天盂兰盆会看到灯笼,或参加葬礼而看到坟墓就很高兴,就是这样的小孩。还有日本式的设计和风景也特别喜欢。最初就是这样,并非特别喜欢怪异或恶心的东西。

  我出生在北海道,那里除了阿伊努文化,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并不深。日常生活中也没机会看到日本式的建筑物,反而是现代街道、房屋比较多。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在宗教仪式上能看到日本式的设计,寺庙、神社、盂兰盆会、庙会这些场所。对妖怪或所谓“怪异”的兴趣就这样开始了。而且我喜欢的故事也带着“和风”味儿。漫画也是,比起《阿童木》,我更喜欢水木茂先生的《墓场鬼太郎》。现在回想起来,我小时候学校不太会教“日本式”的事情。日本的教育较倾向于排除日本背景,而我自己,喜欢上了被排除的那一头。

  我没有过当小说家的愿望,后来成为小说家是偶然的,创作的动机也相当简单。关于妖怪,水木茂先生曾画过漫画。小说方面,情节上涉及妖怪的作品是有的,但故事里直接出现妖怪的不多。我开始写小说的时候,完全是个外行,没人教我怎么样写,直接写自己想要的东西。写出来一看就成了“妖怪度”蛮高的作品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搜狐 2009年07月16日15:1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 廖明君]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下一条: ·[帕拉蕾丝-伯克]杰克·古迪访谈录
   相关链接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
·[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刘雪瑽]“知识束”与“概念集”:以《山海经》为例论古代日本的异文化接受机制·[李琳]文昌信仰在越南的传播与越南科举文化
·[程梦稷]拟效、挪用与回应:从近世日用类书看“山海经图”在江户日本的流衍·[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
·[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