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云南民族大学:走特色发展之路
  作者:记者 赵志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0 | 点击数:11445
 

  创建博物馆,以少数民族文物为主要收藏对象

  “开民族学博物馆的先河”,这是我国老一辈民族学家吴泽霖教授生前对云南民族大学博物馆的赠言。从1981年起对外开放的云南民族大学博物馆,是国内最早问世的以少数民族文物为主要收藏对象的博物馆。在这个融汇民族文明精华的博物馆中,系统地收集、保存、陈列着云南世居的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苗族、拉祜族、纳西族、佤族等25个少数民族和汉族的3万多件文物,从劳动工具到生活用品,从服装、饰物到文字古籍、绘画艺术,从乐舞技器到宗教器械,这些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缩影,反映着古代云南少数民族多层次的社会形态。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一批云南民族学院的专家学者和民族干部便已经开始了民族文物的搜集工作。由于教学和工作需要,他们经常要翻山越岭,走村串寨,深入民族地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一件件民族文物征集、积累起来,带回昆明,保存在云南民族学院教学成果陈列室中。那时,虽然已拥有创立博物馆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各种原因,老一辈民族学家筹建学校博物馆的梦想不得不搁置。

  1981年10月26日,正值欢庆云南民族学院建院30周年之际,在时任云南民族学院院长、著名民族学家马曜的倡导和积极筹备下,云南民族学院文物陈列室终于正式开放了。上万件珍贵的文物从狭小的陈列室搬进了700多平方米的新展厅;10年后的1991年,云南民族学院文物陈列室更名为“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博物馆”;1993年,博物馆又搬迁至展厅面积近1100平方米的新馆中。

  几十年来,云南民族大学博物馆收集了大量的民族文物,其中的西双版纳宣慰司铜鼓、佤族舞蹈人形木雕门板、独龙族木柄石锛、傣族舞蹈人形镂花银桶、藏族人头骨内画、回族微型古兰经、德宏傣族土司官袍、大理国象皮甲等,都是当世罕见的珍品。作为展示云南多样性文化的窗口之一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生动课堂,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博物馆收集的这些文物不但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无数实证资料,更为意欲了解云南风土人情的友人打开了一扇窗口。

  1986年10月17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云南民族学院博物馆是她中国之行参观的唯一一座博物馆。参观过后,她由衷地赞叹道:“展品奇特,值得观赏,这是个让人感兴趣的地方。”1997年10月27日,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在参观后,认为博物馆令他印象深刻,并表示很羡慕云南民族学院有这样一座博物馆。1985年11月14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到访博物馆,他认为馆藏文物“既多姿多彩,又集中统一,富有独创精神”。20多年来,云南民族学院博物馆接待过近百位各国政府首脑和使节、近两万名国外学者专家和游客,丰富多彩的珍贵文物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云南民族大学博物馆中精美的馆藏及其产生的影响,得到了国家和云南省文物主管部门的肯定。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成员在参观考察了博物馆后,对博物馆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云南民族大学博物馆在全国高校中也是很突出的。

   把握机遇和挑战,勇登国际学术舞台

  58年来,云南民族大学不仅是云南民族高等教育、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的缩影,也是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传承民族文化和研究民族问题的重要基地以及云南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发挥着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于今年7月27日至31日在昆明举办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是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界的学术盛会,届时将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围绕“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作为分会场之一的云南民族大学,把这次大会看成是一个展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总结民族工作经验和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成就、提升自身人类学民族学学术水平的良好机遇。云南民族大学以雄厚的民族学科研实力,组织了6个跨国学术专题组参加此次大会的专题会议,开办主题讲座,展示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成就。同时,根据世界大会筹委会执行委员会工作方案,云南民族大学将在大会期间负责安排900多名代表的食宿和300多名工作人员的餐饮。此外,学校还积极筹备会议期间的少数民族篝火打跳晚会,届时各族师生将以少数民族的传统方式庆祝大会召开,充分展示云南民族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让与会代表充分感受中国多民族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文化内涵。

  云南民族大学有着辉煌的过去,更有着美好的未来。在谈到学校的发展前景时,云南民族大学校长甄朝党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云南民族大学2009-2013年改革发展规划》为我们提出了近期任务。云南民族大学的目标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建成一批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拓展研发创新平台,优化配置新老校区办学资源。争取通过5年的努力,使学校办学空间和办学条件更加优化,体制更加合理,机制更加灵活,学科结构和总体布局更加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更优,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创新成果更加丰硕,教育国际化程度更高,社会贡献更大,初步建成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民族大学。到2013年,本科生将达到1.9万人,研究生达到3000人,博士生达到50人,外国留学生达到1000人;教师总量达到1300人左右,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建成7个博士点,二级学科硕士点总数达到90个。”

  “总之,我们要走一条科学发展道路,坚持和弘扬 ‘格致明德,弘道至善’的校训,努力实践‘立足云南,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做贡献’的办学理念,以创新打造特色,以特色强化优势,以优势谋求发展,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7-1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柯玲]遗产保护根在教育
下一条: ·新疆大学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建民族民俗实习基地
   相关链接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辽宁大学成功举办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会议
·[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
·[陈趣联]非遗难题与高校学科建设·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建设青年谈
·[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杨利慧:让高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科建设和合作交流的重要阵地
·新文科背景下民俗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张多]基于文史传统的交叉学科实践
·[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黄永林 邓清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学科定位
·“首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在复旦大学举行·首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复旦大学开班
·“论道稷下:中国民俗学高峰论坛(2021)”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高校民俗学、民间文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1)预备通知
·聚焦非遗教育,共探非遗学科建设之路·[萧放 贾琛]70年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历程、经验与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