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岳永逸]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
——对河北C 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9 | 点击数:28194
 

  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整合

  与往年庙会最大的不同在于,2002年庙会期间,关于“娘娘”的传说得到极度彰显和强化,并由于Z县县城中一位非常有名望的退休文化人的整理,庙会现场讲述的“娘娘”传说更加精准,大致如下:

  因反对王莽篡权,刘秀常被王莽追杀至绝境。有一天,刘秀单枪匹马被王莽兵追赶到C村村西时,人困马乏,昏倒路旁。在路边,用瓦罐提着饭给田间干活的兄嫂送去的C村贾亚茹姑娘遇见了昏迷不醒的刘秀。救人心切的亚茹唤醒刘秀,让他把饭都吃了,还解下自己的裙带系住瓦罐到路旁的水井里打水,让刘秀和马都喝足后,才匆忙提着空罐回家。刘秀留下姑娘姓名,许诺以后报答。没吃上饭的兄嫂听亚茹说明实情后非常生气。很快,亚茹在田野路旁遇一陌生军汉的事就传了出去,并且夹杂了不好听的言语。亚茹不堪家母、兄嫂的重责,于五月二十九跑到为刘秀打水的井投井自尽。当上皇帝的刘秀为报答昔日村姑的救命之恩,派耿纯回乡寻找亚茹。耿纯和亚茹父亲贾玉浦是邻村友好,就向玉浦打听。得知亚茹已死,刘秀就封亚茹为“昭济圣后”,并传旨修建“昭济圣后祠”以永久纪念。人们明白了真实情况后,被亚茹的行为感动,就在亚茹自尽的那口井上建起祠庙,塑了亚茹的金身像,日夜香火敬奉。那口井也被乡亲们视为神井,每遇天旱,远近百姓就到庙内井前祷告祈雨。因此,人们习惯称亚茹为“水祠娘娘”。每年亚茹祭日,远近百姓都纷纷前来上香祭奠,逐渐形成庙会。

  两相比较,虽然故事模式基本一致,但这个精准的传说发生了以下变化:(1)匿名的村姑变成了贾亚茹;(2)送饭归来变成了送饭途中;(3)村民的诽谤主要变成了家母、兄嫂的重责;(4)出现了耿纯和贾亚茹的父亲贾玉浦;(5)皇后娘娘变成了昭济圣后,庙变成祠。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贾亚茹、耿纯和贾玉浦三个名字的出现。

  由于这是经由当地有名的文化人整理而成的,且还引用了方志、《后汉书》来证明这是发生在C村的真实事情,因此,庙委会特意将其整理的文字印刷出来,发给前来调查采访的人,并摘其精要印成单页,散发给过会的香客,表明C村过会的目的和愿望。最为重要的是,根据这个再度整理后的传说,庙会新绘制了12副神马,于五月二十五开光后,与“娘娘”的行身一道,悬挂在神棚的第一进,“连环画”式地再现这个传说。这成为当年娘娘庙会的一个亮点和热门话题。贾亚茹这个名字和她的善行充斥着人们的眼睛和耳朵,“积德行善”被充分强调。不仅是贾姓村民,二大队所有村民都自豪地将贾亚茹称为自己的“老祖宗”,强调过会就是要继承、弘扬老祖宗的传统美德。原本意在祭拜神灵的庙会,染上了浓郁的祠祭色彩。好奇的小孩在神棚内外也感受体会到“娘娘”的伟大和荣耀,学习到在现代课堂上不可能触及到的“地方性知识”。这样,与“娘娘”有关的求雨等其他灵验的传说退居幕后,匿名的“娘娘”渐渐被村民们忘却。

  通过在庙会这个仪式场合对娘娘传说的立体化重现,在冀中平原流传的刘秀走国传说被定格于此,成为C村真实的历史,并强化着庙会某一方面的意义。二大队村民还自觉地把庙会与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操守联系起来。不论是村干部还是一般的村民都说,因为信奉水祠娘娘,村里这些年来没有打架斗殴的现象。村干部还说,娘娘庙会使自己村子与别的村子不同,村民们从来都没有拖欠国家税收和违法乱纪等现象,基层工作在这里很容易展开。对于老年人而言,娘娘庙会有着更为特别的意义。除了庙会期间能看戏,见到故交,他们更高兴的是娘娘庙会让村中的年轻人记住老祖宗,教年轻人学好、积德行善。这样,庙会、传说和村民三者之间两两互动,任何一方同时升华着其他两方。舍己救人、积德行善是现代社会同样倡导的美德。展现这一传统与现代社会共认道德的娘娘传说和娘娘庙会将家与村、村与国、民与官、主流与非主流统合了起来。明初,宦官刚铁原本是传说中的人物,但由于后来的宦官群体为其树碑、修祠、立传等行为,刚铁也就演化为真实的历史人物[10]。与此相近,“娘娘”——贾亚茹救刘秀的口头传说在C村被村民借庙会这个传承性的仪式行为进一步实体化。贾亚茹取代了无名无姓的村姑,成为曾经在C村生活的真实人物。作为一个象征符号,传说与仪式一道,在他村香会、香客的参与下,共同构筑了C村,尤其是二大队的文化性格。

  如果考虑到季节和世俗因素,我们就能发现娘娘庙会同样赋予了C村人生活鲜明的节律感和安全感。按照正常的季节,庙会之后,就是人们在梨树地里真正该忙活的时候了。人们通过对“娘娘”的敬拜,净化、平衡自己的心灵,通过观看或亲身参与鼓会、碌碡、秧歌等表演放松自己的身心并激发斗志,从而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劳动中去。虽然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地区灌溉渠的修建、机井和拖拉机的普及,村民生产生活用水不成问题,但人们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饭,冰雹、大风和干旱等自然灾害都能对梨的成长造成致命打击。这个时节的娘娘庙会也暗示了通过敬拜、娱神,人们对夏天风调雨顺和秋收的期盼,即庙会仪式还象征性地表达了人们对四季正常、顺利交替的期望。这样,与传说一体的娘娘庙会不仅给个体人以新的能量,给村落以新的荣光,也给自然交替以力量,使人、村落、自然免于失范的危险。在此意义上,我们也可把娘娘庙会视为参与个体、村落及自然三个层面的通过仪式和三位一体的通过仪式[11]。通过对“娘娘”的唱诵和敬拜,避免可能有的生命危机(life crisis),并获得再生的能量。因此,在庙会现场,也就呈现出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官民、老少、男女同乐的反结构(anti-structure)特征[12]。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北京师范大学版块

上一条: ·[杨利慧]民族志诗学的理论与实践
下一条: ·[王铭铭]民国民族志:重读20世纪前期的中国论著之按语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朱林]民间传说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
·[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
·[杨云昊]白族乡戏吹吹腔的民间传说与神灵叙事·[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徐洪绕]徐福传说的可能及价值·[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
·[吴玟瑾]乾隆下江南口头传说中的唬弄特质·[王淑英 范家婧]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李宓本主形象分析
·[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宋赫]史事传说的传奇形态及其创编动力·[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任正]论苏东坡传说的大故事文类与文体之美·[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
·[宁文忠 蒋青芹]民间传说在地域社会中的流变·[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