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汪宁生 徐杰舜]民族学考古学本是一家
——云南民族大学汪宁生教授访谈录
  作者:汪宁生 徐杰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06 | 点击数:15614
 

 

汪宁生教授
徐:汪教授,我真得非常高兴今天您到我们中南民族大学来出席一个女书的研讨会,您是我们的前辈一样的,您今年高寿多少了?
汪:76
徐:您比我差不多整整打了一圈。我64还不到,63。
汪:年轻有为。
徐:年轻是不能讲了,追逐你们而去,所以我想,趁这个您来武汉的机会,武汉这两天也是气候特别好,天高气爽的时候,想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汪教授您一生的治学。因为老的一些像我们这样年纪的对您都比较熟悉,您的很多著作我们都拜读的,我记得八十年代末期吧,您到广西民院做演讲,对我们影响都很大。倒是年轻的一些学人哪,像这些研究生、博士,对汪教授就不是太了解了……
汪:这几年没出多少东西……
徐:所以说我想趁这个机会,汪教授您能不能向我们年轻的读者介绍一下您自己的经历?
汪:经历
徐:您刚才讲您76了嘛,那一年生的是在?
汪:1930
徐:您就从您的30年讲起吧,简单一些,跟我们聊聊。
汪:从大学以后讲起吧?
徐:您出生在哪里啊?
汪:出生在南京。我小学,在抗战没有爆发以前,就在南京、上海一带,我的家在这一带。
徐:那您的祖籍在哪里?
汪:祖籍,我父亲的出生地是在苏北,现在的连云港市,我父亲在南京国民政府里面做事情,我家就在上海,一搬搬到南京,就到南京去了。我在小学,那时不叫幼儿园,叫幼稚园,是在上海。抗战以后就回到老家,就是连云港市,后来抗战,小学啊、初中啊,在那读,高中又回到南京,在丹阳,一个教育学院的附中读书,解放那年我刚好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后来我是参加那个苏南新闻专科学院,在无锡,后来也就是做一般的工作,一直到54年嘛,调干
徐:调干到哪?
汪:到北大,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59年毕业以后就到中央民大,那时候叫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59年去了以后,我就参加云南民族调查组,和费孝通啊
徐:59年那应该是调查的尾声了。
汪:不是尾声,调查是这样的,56年是个高潮,58年呢又是一个高潮,59年的时候正好是第三批。那是调查嘛,组织上是干扰很多,这个你都知道,“调查要为民族工作服务”。但是我,因为我是搞考古的,领导嘛,还是比较照顾的,与考古有关的,我就搞这个民族考古学,从做调查当时每年差不多有半年时间在田野,六十年代初,一直到文革前那几年
徐:一直在云南做调查?
汪:一直在云南做调查。贵州、四川,凉山我也调查…..贵州很多地方我也去过,滇西北啊,滇南….文革了嘛,就中断了嘛,大家一样,就没办法….文革以后又就恢复了。
徐:那您什么机缘从中央民大调到云南?
汪:那时我是云南民族调查组啊,我的编制还在北京,但是快到文革前夕了,因为我在关系转了,就在文革前夕。那么我在云南结婚了,结婚了你可能知道嘛,北京的户口进不去。徐:是,不能够转的。那这也是很有趣的,您在云南,怎么和您的太太……
汪:我太太也是调查组的,她是在北师大毕业,她是搞心理学的,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心理,中国不开展这个。
徐:跟人类学一样。
汪:一样,后来她分到大理师范教书,我在大理做调查。她是北京人,本来应该在北京挺好嘛,留不成就算了…..当时我已经做出兴趣了
徐:当时的人这种想法比较少,到哪里都一样。
汪:反正这个东西当时也没办法,好像那样的情况时不太可能
徐:去北京不行
汪:儿子也有了嘛,有了两个儿子在北京有可能吗?所以呢就文革以后就恢复了嘛….
徐:那我还想插一下,当时你们这个调查队户口是在北京的,但是您在云南待的时间很长
汪:对对,那时候都寄粮票,工资,都从中央民族大学寄来,就这样。
徐:那当时叫什么?就叫云南民族调查组?
:对,我在云南民族调查组待的时间比较长。后来成立一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所,就是历史调查组的基础啊。当时云南省也没有社会历史调查组,广西也是一样,就是调查组留下的,每个省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大体上都是原来调查组留下的。后来就改成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派生出多少组来,还有一部分就叫做云南民族学院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罗康隆 徐杰舜]让村民自己打开眼睛
下一条: ·[张莓 徐杰舜]唯一剩下的只有挑战
   相关链接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
·[姜容]绣映湘魂: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湖南湘绣的保护与传承·[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