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夫庙叙》碑文如下(周郢先生整理):
山中树株系会中同栽,朝阳寺树株及四面石堰俱系永宁庄栽植修理,爰立石垂诸永久,并载《石大夫庙叙》于左:
向者趋庭章邑,登女郎山,始知有石大夫庙。庙东壁前,邑宰刻文于石,志其医痼疾甚神。先是前明大夫尝鬻药江南,见五尺童,揖而延之坐,曰:“是吾邑父母也,愿异日勿相忘,吾石姓,可访我于东山之下。”候以茶而别。后果成进士,以知县用,分符章邑。乃赴东山访问,并无石姓。□憩于巨石下,恍惚假寐时,其人至矣,指石而言曰:“此即我。相别数十年,今蒙屈驾。”时不一晤,倏别而醒,若惊若失,因揖石,为其内子祷疾,寻愈。镌文于石身,以彰灵异,旁为矮屋妥焉。后人遂以为祈请之所。会先严病于署,急甚,余稔闻大夫之灵,具文诣东山祷,祷毕,阅石身所镌,即女郎山庙厦东壁之也。周石神视,高广□过数丈,质刚朴而不陋,拙而不丑,敦厚中寓秀拔之气。色则黧蔚然。根生裂缝中,仰而四顾,则在众山环绕间,忽而坦坦十数亩,无厓岸,无沟壑,而质不一。询诸道人,云:“大夫随处显灵,此皆化身耳。”余不暇详,遂遄□□,则先严病已若失矣。因献联额以志之。道经莱邑阳邱山,闻山有重阳大会,所□(祀)者亦石大夫也。道光乙酉,吾泰东乡绅民重修祝山甘露庙,并附石大夫庙于山麓,开动以庙记述余。余曰:“众善庙之,而未知其仙而非神也;神而姓之,而未知其姓之所自来也。”故敬叙之。
乾隆乙卯恩科举人候选知县赵孟班撰文,邑庠生李慎斋书丹。
(以下会众题名略)
道光柒年岁次丁亥重阳节立。
碑文的撰写者赵孟班,为清代泰安学者,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八《人物》有传:孟班字冠英,谷家庄(今属泰安市岱岳区范镇)人,举人,聪慧嗜学,于书无所不读,所作古文辞及古风、七律,皆规抚唐宋诸大家,书法尤名重一时,有《耘经耔史堂诗文稿》。这篇“庙叙”的内容,吸收了万历《章丘县志》中关于石大夫的奇异传说,又证之以自身的灵验经历,使石大夫疗病医疾的功效更加神奇,较之前引王士祯等记述更易为人所接受。
为了寻找祝山石大夫庙,颇费一番周折。据资料记载,石大夫庙原来在祝山的山顶,如今山顶已经被电信部门占据,庙便被拆迁到了山的南面。在祝山南面,顺山坡依次建了三座小庙。最下面的是石大夫庙,庙门横幅是“敬时大夫”,两旁对联为:“神奇大夫治疾病,仙医为民消祸灾。”庙高不足两米,进深约有一米。庙内的神像塑得极其简陋,共有两尊神像,左首是石大夫,右首是龙王爷。中间的小庙是王灵官庙,最上面的是甘露庙。上山前,当地百姓告诉我们说山上有甘罗庙,我们感到有些新奇,在山东还没有听说过这个庙,后来在山顶的一块残碑上记载着山顶有“甘露庙”。最上面的甘露庙内有三尊神,中间供的是文昌大帝,两旁分别是甘露之神位和玉皇大帝之神位,庙门对联写的是:“敬神灵增添学历,拜仙师指点升学。”(图6)
据在山上劳作的祝山镇永宁村的村民介绍,祝山石大夫庙是由周边几个村的村民集资搬迁重建的,村民们大都出了钱。石大夫庙供的石大夫专管治疮,很灵,每年九月九有庙会,方圆几百里地都有人来。过去当地求雨也到这里来,最近一次求雨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六、石大夫信仰的传布范围
关于石大夫信仰的传布范围,周郢先生在其发表在《民俗研究》的文章中指出:石大夫信仰最早起源于章丘(清初蒲松龄为章丘长申庄浆水庙撰《创修五圣祠碑记》,即述及“石大夫”事),尔后传布至与章邑接壤的莱芜阳丘山(今属莱芜市羊里镇),进而又传至泰安东部乡村,尔后于道光时期在祝山建起“石大夫庙”。而在泰安其他乡镇均未发现类似庙宇,似说明石大夫在泰山的信仰传布仅限于东部地区。这段论述,主要依据王士祯的记录和《石大夫庙叙》碑文记载。
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在现今山东淄博南部、济南东部和泰安、莱芜一带,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石大夫信仰。
除上述所引资料外,在淄博市淄川区下店村村南约5里处有一山谷,名金鸡峪。金鸡峪的西侧,靠近悬崖处,原来建有一小庙。庙南两米处立有一碑,即“孤石大夫碑”,碑高140厘米,宽70厘米,厚18厘米,青石阴刻,字为楷书,邑庠生赵诚撰文,明崇祯三年孟春立。石碑今保存完好,为当地文物部门所收藏。在泰安市所属的新泰市也存在有石大夫庙及其庙会活动。随着今后石大夫信仰田野调查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相信,一定还会有相关的资料被发现,石大夫信仰的流布范围还有待今后的资料予以确定。
(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3期,文中涉及的图表、公式、注释和参考文献等内容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