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叶舒宪]“鬼”的原型
——兼论“鬼”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23 | 点击数:16012
 

      综观以上五种说法,似乎每一种都是言之有据,自成一家之言。究竟哪一种更切近事实真相呢?我想还是把最后判断的权力留给读者自己较为稳妥吧。不过,若论个人意见,我觉得第五说更具有包容性,它实际上除了第二说“异族丑人”说以外,大致上包容了其余几种说法。死人说的归宿在于死者的白骨,但没有突出尸骨的部位。骷髅说比它更具体了一步,把鬼的原型落实到死者头骸;而魌头神像说更从鬼神崇拜演变史着眼,指出了由真的鬼头即骷髅到模拟的鬼头竹笼之间的发展轨迹,透过鬼的实物原型的变迁看到宗教观念进化的过程。不仅如此,此说的倡导者之一池田末利还解释了鬼头与猿猴等类人动物之间的象征性联系:猿猴的头与人类死者头骸有惊人相似处,古人说的“猴”、“玃”又可指称人头与颅腔。这就把第三说类人动物说也包容到魌头说之中了。
      最后有待于说明的一个问题是,魌头竹笼也好,死人头骨也好,作为崇拜的对象,其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对此,考古学和人类学足以做出圆满的解答。早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就屡屡发现类似宗教祭坛的布局,如用一些专门精选出的圆形石头围成一堆或一圈,中间放置一颗骷髅头。有时也可发现动物特别是熊的头骨。可见这是一种沿续了几千几万年的古老崇拜习俗。根据人类学家的比较考察所得出的结论,头骨崇拜的实质在于生命力的崇拜:史前人类确信灵魂即人之生命条件是寓居在头骨之中的。许多未开化的部落都曾盛行“猎头”风俗,以吃人脑髓著称于世,原来这种残酷的食脑习俗也是以上述信仰为背景的。中国文化中相沿至今的“活吃猴脑”的食俗,显然只不过是吃人脑的较为缓和的替代形式。信仰者们始终坚信,猴作为类人动物,其头骨中的脑髓也同人脑一样,是神圣生命力的象征,食之当然会使自己也增强生命。这种迷信观念在汉代纬书《春秋元命苞》中说得十分明白:头者神所居!

      注释:
      〔1〕参见高鸿缙:《中国字例》,艺文出版社1960年,台北。
      〔2〕《沈兼士学术论文集·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 中华书局,1986年,第199页。
      〔3〕译自〔日〕中岛竦:《书契渊源》,文求堂,1931年, 东京,第2册。
      〔4〕〔日〕池田末利:《中国祖神的原初形态——鬼的来义》;参见〔日〕加藤常贤:《汉字的起源》,1970年,东京。

      收稿日期:1997—10—16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川大哲学研究所文库 2009-5-24 23:14:06

上一条: ·[陈进国]民俗学抑或人类学?──中国大陆民间信仰研究的学术取向
下一条: ·[杨利慧]女娲信仰起源于西北渭水流域的推测
   相关链接
·[毛岸茜]屠龙的哪吒·[包海青]神话原型到历史叙事:蒙古族感光型起源传说生成的思维模式探究
·[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孙宇飞]民间信仰与防疫
·[刘媛小祺]《子不语》中的鬼故事研究·[施旭升]仪式·节日·狂欢——戏剧艺术的精神原型
·[赵德利]血社火中的巫术信仰与血祭原型·[于玉蓉]《史记》感生神话的生成谱系与意蕴变迁
·[李燕]海上和平女神·[刘伟]昭君故事母题的民族融通意涵
·[黄悦]《水死》中的神话原型与文化隐喻再探·[段友文]南蛮盗宝型传说母题的文化阐释
·[陆薇薇]日本河童原型考·[于鲁·瓦尔克]研究鬼故事的理论与方法:理解“费解”
·[刘晓峰]妖怪学研究·[赵德利]血社火中的巫术信仰与血祭原型
·[宣炳善]吴越文化的考古学原型及其文化机制转型·[黎亮]“离去型”中国民间故事的文化原型论
·印度教猴神哈奴曼塑像亮相西安 或为孙悟空原型·[吴晓东]涿鹿之战原型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