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叶舒宪]“鬼”的原型
——兼论“鬼”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23 | 点击数:14893
 

      鬼的原型是什么

      上面的讨论好像已经解释了两个疑问:鬼有没有相对公认的标准形象?这种形象的外在特征是什么?答案是:有。鬼的外在特征一是大头,二是难看。按照这两个特征去表现鬼,总会八九不离十的吧。
      不过,所以然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如果说鬼的造型特征首先埋藏在汉字“鬼”和“醜”的原始字形上,那么,为什么我们的造字祖先会认为鬼是大头和丑陋的呢?其主要的线索还是作为“活化石”而留下来的象形汉字本身。大致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

      1.死人说。上古文献对鬼的传统解释,我们已经从《说文解字》中了解到,是把鬼训为“归”,人死曰归,所以鬼就是归人、死人。《礼记·祭法》说“人死曰鬼 ”,这就很明确很肯定地把鬼等同于死人了。另一部汉代古字书《尔雅·释训篇》说:‘鬼之为言归也。’《韩诗外传》也说:“死者为鬼,鬼者归也。”这就把鬼、归和死三者合一了。为什么人死叫做“归”呢?原来古人认为人之生是阴阳两种不同出处的宇宙元素汇合的结果,阳元素为魂,来自上天,阴元素为魄,来自下地。人之死亡,这两种元素也就回归各自的本源,所以把死看成是“归”。《列子·天瑞篇》说:“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著作《论衡》中有一篇讨论死亡问题的《论死》,对这个问题讲得更明白了:

      人死,精神升天,骸骨归土,故谓之鬼,鬼者归也。

      更严格地区分,古人常把升天的“精神”即魂视为神,只将“归土”的骸骨即魄视为鬼。由此而知,鬼的原型就是白花花的死人骨呵!
      2.异族丑人说。自从清朝末年发现了甲骨卜辞,古文字学家们看到比《说文解字》早一千多年的、更为原始的汉字资料。在卜辞中经常提到的“鬼”字,或与梦事相关,例如“鬼梦”或是作为地名国名,写作“鬼方”。这就为《周易》中“高宗伐鬼方”的说法提供了坚实的证据。经过王国维等学者的考索,终于弄明白了“鬼方”的真相:在远古时候,我国境内有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它的势力西起甘青草原,环绕在黄河流域以北广大地区,东至太行山一带。这一外族有时分化,有时汇合,经常凭借武力入侵中原地域。该族强悍善战,但文化水平远不如中原文明,尚没有文字。因此,中原的华夏族人对它的叫法也随时代而变化,商周之际叫“鬼方 ”或“鬼”、“混夷”,春秋时代以后叫“戎”或“狄”,战国以后叫“胡人”或“匈奴”。由于华夏人逐渐产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种族偏见,总是把异族人视为丑陋的劣等人,惯用一些侮辱的称呼加在异族人身上,或者把它们原来并无贬义的名字加以曲解,像犬戎夷狄,蛮,等等,鬼亦是其中之一。按照这样的看法,鬼的原型不是死人,而是活着的异族人。出于自我中心的优越感和审美偏见,异族人总是丑恶的,用“鬼”来称呼,正体现了这种蔑视心理。直到今天的口语中,人们不是还把外国人叫“洋鬼子”,把日本人叫“日本鬼子”吗?
      3.类人动物说。在高等灵长动物中,与人相像的猿猴猩猩等有时也能直立起来,常常给人们造成一种“野人”的错觉。鬼的原型是不是有可能与这些类人动物有关呢?汉代字书《尔雅·释兽》讲到一种名叫“魋”的动物,从这个字形上可知是算在鬼怪一类中的,据说像黄毛的小熊。这使我们想起当代神农架的多次“野人”风波,多与熊有关。同书中还说到狒狒,说它像人一样披散着头发用两条腿飞跑并且能伤人,这倒是与“鬼”更接近了。此外,还讲到一种叫“蒙颂”的动物,说它长得像猕猴。郭景纯《尔雅注》解释说,“蒙颂”即“蒙贵”。训诂学家们大都相信“贵”字与“鬼”字音义兼通,所以这种猿猴类动物“蒙颂”也就是“蒙鬼”。汉字中与“鬼”字在造型上极相近似的另一个字“禺”,相传也是一种猿猴类动物。《山海经·南山经》说禺是狌狌(猩猩)。《西山经》又讲到一种类似禺的动物“ 嚣”,注家以为即是“夒”,而对夒的标准解说则是“母猴,似人”。文字学家高鸿缙说,禺就是母猴。之所以称“禺”,是因为它似人非人,禺字的本义就是指似人非人的“鬼头”动物。〔1 〕以上这些材料都说明,猿猴一类灵长动物自古就与“鬼”的观念有关。
      现代学者沈兼士先生于1936年的打鬼节之际写出一篇《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大论文,把鬼的原型为类人动物的观点做了系统论证。最后得出四点结论:(1)鬼与禺同是类人动物的名称。(2)由类人动物引申为异族人种之名称。(3)由具体的鬼引申为抽象的畏,及其他表示奇怪的形容词。(4)由实物的名称借来形容人死后所想象的灵魂。〔2〕
      4.骷髅说。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有一个题名为《田不满》的鬼故事讲到,佣工田不满一天做完工回家,夜晚迷了路,误入一片坟地,脚下踩到一颗骷髅头。只听骷髅厉声喝到:“你踩坏了我的脸面,我要使你遭殃!”田不满也不示弱,反唇驳道:“谁让你挡住我的路呢?”骷髅答道:“别人把我放在这里,并不是我要挡路。”田不满说:“那你为什么不叫放你于此的那人遭殃呢?”答曰:“那人运气正盛,我拿他没办法。”田不满听了这话更生气了:“原来你们鬼也欺软怕硬呀!你以为我气衰了吗?”骷髅作哭声答道:“你的气也很盛,所以我不敢作祟于你,只是用大话吓一吓你。欺衰怕盛是人的本性,你干嘛光责怪我们鬼呢?如果你发点慈悲,把我放入土坑里,那可真是为我做了大好事。”田不满不由分说,迈过骷髅头扬长而去。只听背后呜呜的哀哭声渐渐远去。
      这个故事中的鬼是以实物形象出现的,那就是骷髅头。其实,骷髅头正是某些学者认定的鬼的原型,例如日本汉学家中岛竦对“鬼”字的解释。
      上古之人,生活简陋而质朴,既没有墓葬棺材,更没有宗庙祭礼。人死后就扔到草野之中,盖上张席子就行了。鸟兽闻到味道前来吃人肉,再加上风风雨雨的浸蚀,最后剩下来的就只剩一具骷髅白骨了。尸体的血液渗入地中,化为磷火;出窍而逝的灵魂作祟害人,只有这骷髅无声无息地躺着,脸上尽是黑乎乎的窟窿。人走到草野间,一不小心遇到骷髅,顿时毛骨悚然。若是死者的亲人,会以为耻辱;若是外人便觉得可怕可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开始筑墓埋葬,建庙祭祀。古代造字之人亲眼目睹过人死后化为骷髅的情景,所以造出的“鬼”字恰恰像鬼头的形状,显然不是凭空虚设的字呀!表示阴气贼害之义的“厶”,本来在甲骨金文中都没有,当然是后人另外附加上去的。最初的鬼字,简直就像骷髅头的一幅写生草图。〔3〕
      骷髅作为鬼的观念的实物原型,具有直观可感的特征,因而也较容易理解。人死后皮肉毛发等先后消解,唯有骷髅留存永久,给人们的印象当然是头骨大而突出,头与身的比例与活人明显有别。这不正是“鬼大头”观念发生的直观依据吗?而骷髅头那可怕的形象不也是“鬼最丑”这一观念的现实基础吗?由此看来,鬼的两大外貌特征都可一一落实到骷髅头了。有它作鬼的代表性造型,画鬼的问题也就基本不成问题了。至今在表示有死亡危险的高压电和剧毒药等方面,不还是用骷髅头那可怕而奇丑的形象来警诫世人的吗?
      5.魌头神像说。与骷髅说相接近的另一种确认鬼之原型的观点是所谓魌头神像说。什么是“魌头”呢?“魌”字又作“”或“倛”,指的是一种竹笼子。魌头则是作成竹笼形状的假面具,用来模拟鬼的大头。《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云:“俗说,亡人魂气飞扬,故作魌头以存之,言头体魌魌然盛大也。”据此可知,鬼之所以大头,也是为了收藏更多的“魂气”。由活人戴上这种鬼头假面,坐在神的位置上,这就是与天神地祗并列的人鬼。人鬼就是人死后化成的神。所以鬼的意思就是归来的死人。日本汉学家加藤常贤和池田末利等人都持这种观点。池田末利对此阐述最详。他认为,“鬼”字本义指的是用鬼头蒙面装扮神的人。大概远古时用死人的头代表该死人,古代战争中流行的割首级之风习即是明证。〔4 〕以鬼头装扮起来的人代表着死者的归来,这就有了字书上“鬼之为言归也”的解释。这里的“归”不指骨骸归土,而是指逝去的灵魂重归鬼头。鬼头的原初形态就是死人头骨,所以骷髅崇拜才是一切鬼神崇拜的最早形式和发展源头。后来人用竹笼制品模仿和替代了头骸,充当鬼头。这既保持着“鬼大头”的观念,又为后代的 “大头鬼”故事联想奠定了实物原型的基础。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川大哲学研究所文库 2009-5-24 23:14:06

上一条: ·[陈进国]民俗学抑或人类学?──中国大陆民间信仰研究的学术取向
下一条: ·[杨利慧]女娲信仰起源于西北渭水流域的推测
   相关链接
·[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孙宇飞]民间信仰与防疫
·[刘媛小祺]《子不语》中的鬼故事研究·[施旭升]仪式·节日·狂欢——戏剧艺术的精神原型
·[赵德利]血社火中的巫术信仰与血祭原型·[于玉蓉]《史记》感生神话的生成谱系与意蕴变迁
·[李燕]海上和平女神·[刘伟]昭君故事母题的民族融通意涵
·[黄悦]《水死》中的神话原型与文化隐喻再探·[段友文]南蛮盗宝型传说母题的文化阐释
·[陆薇薇]日本河童原型考·[于鲁·瓦尔克]研究鬼故事的理论与方法:理解“费解”
·[刘晓峰]妖怪学研究·[赵德利]血社火中的巫术信仰与血祭原型
·[宣炳善]吴越文化的考古学原型及其文化机制转型·[黎亮]“离去型”中国民间故事的文化原型论
·印度教猴神哈奴曼塑像亮相西安 或为孙悟空原型·[吴晓东]涿鹿之战原型考
·[韩伟]《格萨尔》史诗原型系统·叶舒宪 编选:《神话—原型批评》(增订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