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刚经》的义理对唐宋文人的吸引与启迪
文人对《金刚经》的兴趣,首先是受这部经书的义理吸引。在谈空说幻方面,《金刚经》比其他佛经而言,更为彻底,表达上也更为简捷。彻底的空性观,对有执着的人而言,是一剂猛药。它又言简而义切,要言不烦,适合于作为佛经的典型代表。正因为如此,唐宋文人有许多作有《金刚经》解,当然,这种注解和阐释,从佛学的角度而言有许多是不得要旨的,甚至是错解。这种情况也受到过批评。
“《金刚经》,佛书骨髓也。达摩西来,始传中土。训释凡数百家,而浅者滞卑近不契经意,深者骛高虚适负经旨。其有如普觉,如纯阳诸大宗师,卓卓超诣盖寡。及复有一种葛藤话,屋下架屋,床上迭床,井底窥天,窗外窥景。使览者惘然,滋益障碍。瞿昙氏梯航群迷,愿人人作佛意不孤邪。欤,不自通人,孰祛其蔽?吾训里有居士曰静庵刘君元璋,以儒会释,根器不凡。隐处苍翠间徵寂妙悟直证本心。尝曰:西方圣人说经救世,本自正大、本自明白,注家或以奇奥泥之,多被真乘,不见实相。”(注:《水云村稿》卷五《金刚经解序》,《四库全书》第1195册第379页。)
“陈氏曰:佛法之要,不在文字而亦不离于文字。文字不必多读,只《金刚经》一卷足矣。世之贤士大无营于世而致力于此经者,昔尝陋之。今知其亦不痴也。此经要处,只九个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九字,华言一字,一‘觉’字耳。中庸‘诚’字即此字也。此经于一切有名有相有觉有见,皆扫为虚妄(佛非佛,法非法。众生我相非我相之类)。其所建立者,独此九字(惟阿耨般若菩提则不曰非阿耨般若菩提,盖世念尽空则实体自见也)其字九,其物一。是一以贯之,之一非一二三四之一也。是不诚无物之物,非万物散殊之物也。年过五十宜即留意,勿复因循。此与日用百不相妨,独在心不忘耳。但日读一遍,读之千遍,其旨自明,蚤蚤知则得力。朱子曰:《金刚经》大意只在须菩提问‘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两句上,故说不应住色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答云何住。”《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六。)
受《金刚经》义理的启示进而对《金刚经》义理作进一步的阐发以至于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个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南宗禅的领袖人物慧能。据《坛经》记载,慧能是闻诵《金刚经》而开悟的。“忽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官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注: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本文所引之《坛经》均出自本书。)又据《坛经》记载,弘忍传法给慧能传的也是《金刚经》:“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从唐代《金刚经》的流传的普及程度而言,岭南慧能是完全有可能听到《金刚经》的。而且,据史籍记载,六祖慧能作有《金刚经解》(新旧《唐书经籍志》都有著录)。慧能的《金刚经解》在禅门亦有较大影响。《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五有《题六祖释金刚经》“金刚般若,灵智妙心者也。诸佛与我及众生类三无差别,然诸佛已知而信者,我今知而信者,唯众生未知未信则当教导之。故世尊以后五百岁,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为实。然以心信心犹为三法,如人不睡而能有梦,则知是病。故世尊又曰:以是信解,不生法相。如来世尊既以明告显说以为经,祖师从而注释之,恩德可谓大矣。而传布未广,予窃患之,故化清信檀越,镂版印施,普千大众云。政和五年十月日。”
慧能的禅学思想主要源自于《金刚经》。首先,《金刚经》的般若性空思想对慧能影响很大。《金刚经》主要阐发“实相非相”的佛教义理,它采用的是“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三段论式,《金刚经》表现出彻底的性空思想:“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坛经》中记载,导致弘忍将法衣不传给神秀而传给慧能的关键事件是神秀与慧能听作的两首不同的偈句。慧能凭着对《金刚经》的感悟写出了奠定他禅宗祖师地位的偈句:“慧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慧能的偈句实际上是针对神秀偈句之意。慧能是否定菩提、否定智慧,也否定净染的区别。这种思想与《金刚经》的“实相非相”的继承关系是很明显的。
慧能对《金刚经》思想继承与发挥的另一重要精神是“无住”。《金刚经》是这样表述“无住”的思想的:“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法。”“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色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坛经》中对“无住”的思想作了较详细的解说:“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在慧能禅法思想里,“无住”是一个基本的、中心的要领无住是无染。人的本性的清净,并不是由于它净寂不动,而是因为它念念不住。念念不住即是不为一念所缚,念念不住即是无念。因而无住即是无念。无住也是无相。“无住”是一种动态的静止,是永恒的短暂,是对否定的肯定。它充满了辩证的精神。这种禅法思想对后世的禅宗影响也很大。
比较宗教界人士,将《金刚经》视为佛教经典的典型代表的文人学士对《金刚经》的义理进行探讨的热中程度丝毫不减。当然,文人的探讨带有文人的特性,在发挥经典的原意方面不及宗教人士,但是,他们由于具有深厚的外学背景,以儒解释、以道解释,化深奥为浅显、化生僻为通俗,对于普及佛经起到重要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人文杂志》在线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