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辛德勇]《冥报记》报应故事中的隋唐西京影像
  作者:辛德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4 | 点击数:19746
 

  追溯中国古代城市特别是历代都城的演变历程,便可以为这种重西轻东的现象,找寻到历史的渊源。杨宽总结中国古代都城的平面布局形态,指出从西周时期开始萌芽、历经春秋战国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从总体上来说,在东西方向上,一直是宫城居西,郭城在东,即君王居西。这种布局形式,到东汉洛阳城才开始发生改变,北魏洛阳城始基本确立了宫城居北、外郭城环绕西、南、东三面的另一种布局模式,亦即君王居北。隋文帝建造的大兴城,承续的便是北魏洛阳城奠定的这一传统。杨宽分析上述君王居西临东平面布局形态的产生原因,以为基于当时社会礼制所形成的重视居处于西方的观念,是其主导因素。反映这一观念最有代表性的表述,见于王充在论述当时“西益宅不祥”的民俗时所讲的一段话:  

  夫西方,长老之地,尊者之位也。尊长在西,卑幼在东。尊者,主也;卑幼,助也。主少而助多,尊无二上,卑有百下也。  

  “西益宅”吉利与否,本是民间普遍的观念,并非专指君王的宫室,所以,王充在这里所云“长老”,亦并非仅仅局限于君王。与王充同属东汉的学者应劭,在所撰《风俗通议》中谈论同样问题时,更明确讲到是“俗说西者为上”,可见这显然是一种民间广泛通行的习俗。

  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一旦形成,往往会具有强劲的惯性。这种居址选择尊崇西方的观念,在北魏洛阳外郭城中,仍然可以见到清楚的痕迹;尽管当时洛阳城中宫城与外郭城的方位关系,较诸秦汉以前,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不再以西方为至尊之位。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北魏皇族在洛阳城中的居宅说:  

  自延酤里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芒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丘里,皇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  

  北魏洛阳没有修筑外郭城垣,张方沟位于外郭西部边缘,即起着洛阳城西垣的作用,在延酤里与张方沟之间这两列南北向排列的里坊,从外郭南缘的洛水侧畔向北一直延伸到北缘的芒山脚下,总计共包含有全部十五行东西向排列的里坊,可见当时是把贴近外郭城西部边缘的整整两列里坊,全部划定为皇族居住区(见图4)。显而易见,“尊长在西”的居处观念,依旧在这里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4:北魏洛阳城寿丘里位置示意图

  (采自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第146页)  

  元魏洛阳外郭城重西轻东的布局形式向我们表明,权贵宅邸在隋大兴城西部的相对集中,应当也是“尊长在西”观念在社会上的自然延续。这种空间观念在都城布局当中彻底消退出去,乃是迟至唐代中期官员宅邸在长安城东部集中以后的事情。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将宫城建在城市西北部,而不是像文帝所建大兴城那样,将宫城置于都城北侧的中间部位(见图5),应当也是这种“尊长在西”的观念,还在发挥着很大的影响。不过,隋东都洛阳城这种“倒退”,只不过是都城平面布局历史演进过程中一段暂时的徘徊。在这样一种整体的发展背景之下,我们便很容易理解,作为建造大兴城的最高总管和当朝柄政的宰相,高颎选择偏处西垣之下的熙光坊来建造自己的住宅,正是意图占据吉祥的“尊位”。大兴城西部其他权贵住宅的主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也应当不同程度地有类似的考虑。不过,由于这只是一种历史的惯性,实际礼制中的方位关系,尤其是帝王居地的选择,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尊长在西”的观念,在社会上已经不再具备秦汉时期那样绝对普遍的意义,加之诸如与市场、主要城门、宫城和皇城等建置的相对位置等等,这些从来也都是影响人们选择居址的重要因素,所以,实际上应是信者自信,非者自非,也有一些人更在意实际生活中相对便利或者是环境比较优越的区位,所以,大兴城中的各色人等,事实上是普遍错杂而居,如以上统计资料所示,就连诸王子的府邸,也只是较多散布于城市西部诸坊而已。  

  

  

  5:隋东都洛阳城市结构示意图  

  以上是切入《冥报记》有关隋代西京的记载,我们所看到的一项最重要的城市布局特征。不过,目前在这里所能看到的还只能说是非常浅淡曲折的浮光掠影,今后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论证这一问题。

  接下来透过《冥报记》这则信行故事下面一些记载所看到的另一幅影像,就比上面所说要直接和清晰许多:  

  后(信行弟子僧)邕与其徒众隐太白山,谓众曰:“当与师等还京。”众敬邕,皆从之,即下山。夜宿武功,未明便发,谓众曰:“师等努力,今暝必须进城。”日没,至漕上,闻鼓音,叹曰:“城门闭矣!”遂宿于逆旅。至昏时,悲泣曰:“无所及矣!”众问其故,不答。明早入城,至真寂寺,而信行昨夜昏时气绝。寺僧怪问邕来,答曰:“在山遥见多人,持香花幡盖,从西来入开远门,向真寂寺。邕疑禅师欲去,故来也。昨夜昏时,见禅师导从西去,顾与邕别,故知不及也。”  

  僧邕等人经过的“漕上”,是指隋代漕渠的岸上。隋文帝开皇四年初开这条漕渠时,其正式的名称为广通渠,隋炀帝即位后则因“广”字触犯其名讳而改名为永通渠,并且成为炀帝修建完成的隋代整个大运河体系的一部分,承负着由黄河河道向京师大兴城转运漕粮等物资的职能。漕渠尾闾东入黄河,是由唐咸阳县西十八里处筑堰分引渭水。

  关于隋代漕渠渠首段在大兴城附近流经的地点,以往在有关隋代的史事当中,所知仅有《册府元龟》记述的“经大兴城北”这几个字。隋唐武功县治都在渭河北岸今武功县西,僧邕一行人下太白山后,先渡过渭河北至武功,是由于沿渭河北岸延伸的道路,是隋唐西京城通往西方最主要的干道,从武功东入隋唐西京城,要通过西渭桥南渡渭河,转趋京师西侧北门开远门。《冥报记》上述记载清楚反映出,隋时沿渭河北岸的大道,经过武功和西渭桥,进入大兴城开远门,要途经漕渠;而后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从印度求法归国,在进入长安城之前,也同样是先“宿于漕上”。唐代迟至玄宗天宝元年,才重新开挖疏浚,利用漕渠,所以,玄奘经过的漕渠,也只能是隋文帝时期旧有的渠道,二者相互印证,可以确认隋代的漕渠,一定是与这条隋大兴城西出的大道相交叉。

  《冥报记》中对于隋唐西京研究具有比较重要学术价值的内容,还有下面这则关于康抱的故事:  

  隋有康抱者,江南搢绅之士,少有学行。大业九年,杨玄感作乱,其兄受感武官,抱缘兄坐当死,而潜避,自匿于京师。至十年,抱因入秘书省,寻觅旧识。是时炀帝不在,皇城诸门皆闭,惟安上一门,出入皆由之。抱适入门,遇见一旧相识人姓曾。曾亦江南人,时判留守事,见抱,与语,……曾氏使人逐捕之,……抱寻伏诛。……后数日,曾宅在太平里,将入留守,由善和里,于西门内,忽见抱乘马,衣冠甚鲜,二青衣从后,谓曾:“我命亦将尽,然尚可三年,由卿枉我。我今任泰山主簿,已请天曹报杀卿!”曾叩头谢罪,请为追福,抱许,而忽不见。数日,又遇抱于此。……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网

上一条: ·[刘志琴]对民俗的历史解读与开发
下一条: ·[秦川]试论《太平广记》的分类及其文化意蕴
   相关链接
·[陈杰]魏晋南北朝隋唐道教对盘古神话的吸纳·[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孙国江]六朝隋唐“凶宅得宝”型故事背后的“五姓相宅”思想·[李浩]论隋唐五代民间信仰仪式的整合
·[陶立璠]概说隋唐五代时期风俗文化·[张国刚]佛教的世俗化与民间佛教结社
·[万建中]隋唐汉族风俗演进的趋向·新书推荐:《中国民俗史》(隋唐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