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列维-施特劳斯]巴基斯坦:精神家园和国家现实
——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百岁诞辰纪念专辑
  作者: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3 | 点击数:10938
 


根据伊斯兰教教义生活在一起© Kiran Zindagi

      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在1951年5月的教科文组织《信使》中指出:
人们如果仅仅看到巴基斯坦令人焦虑的问题的经济方面可就错了。
巴基斯坦,这个拥有古老民族的年轻国家,
汇集了人类将来所有问题。



 
      在人类居住的所有土地上,巴基斯坦可以算是拥有最独特面貌的国度之一。根据奠定建国基石的文献所下的定义,建立巴基斯坦国是为了让所有穆斯林能够根据伊斯兰教教义生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精神家园,对同一信仰团体的所有成员开放,无论他们来自哪个国家。然而,从最严格的意义上来看,巴基斯坦同时还是一个国家:在统一的主权下汇聚了数千年来由同一民族居住的区域;这一民族中的绝大多数人,几个世纪以来都承认并接受共同的道德、政治和宗教准则,这些准则正是新国家的成立基石。

      精神家园和国家现实这一双重特性赋予巴基斯坦独有的面貌。这一点也为巴基斯坦的一些矛盾现象提供了解释:最典型的是,尽管巴基斯坦的理想目标是聚集旧印度所有的穆斯林,但他们当中的四千万人(占最初穆斯林总数的30%)仍然分散在巴基斯坦之外的南亚次大陆各地。作为一个国家,巴基斯坦有明确的国界线,有特定的地理和社会风貌;而作为家园,从某种意义上看,巴基斯坦超越了国家性;长期以来,巴基斯坦始终怀着创造者的饱满激情,必须将自己塑造成为伟大诺言中预示的形象,这不仅仅是为了符合自身的国家特性,也是为了将来能够为前来询问如何遵照信仰生活的所有人们提供答案。
 


      黄麻,经济的支点

孟加拉Boshonto的女孩子们,
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摄于1951年。
© 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 布杭利码头博物馆

      只需看一下地图就可以理解巴勒斯坦各类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巴基斯坦人民为此不得不面对的极大限制。被1500公里印度国土分隔开的西巴基斯坦和东孟加拉,无论气候还是地貌都差异迥然,语言也不相同;最狭窄的地区同时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但恰恰需要由土地最贫瘠的西巴基斯坦来添补东孟加拉的粮食不足,后者已完全转向了黄麻生产,并且整个国家公共预算的平衡正是建立在此项生产上。由于完全没有工业,这些黄麻只能在国外进行加工。

      事实上,巴基斯坦对黄麻这种初级产品拥有全球范围的垄断地位,但由于缺少工厂,无法在国内进行黄麻加工,而且港口数量不足也妨碍了黄麻的出口。一批大型工程正在建设中:位于那列央冈(Narrayanganj)的黄麻加工厂,卡纳富利河(Karnafully)上的水力发电大坝和造纸厂,赤塔贡港口(Chittagong)的大型设备,恒河三角洲新港口的开放,马拉冈(Malakand)大坝,以及马尔丹(Mardan)糖厂。在建设过程中,巨额的资金缺口,如何将文盲农民训练成为在技术和社会层面均得到相应教育的工人阶层,是巴基斯坦面临的两个最严重的阻碍。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联合国的技术支持和采取第四条相关措施来帮助解决。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任务不可忽视。

      国家的独立给巴基斯坦带来了巨大的苦难。1947年以来,西巴基斯坦接收了八百万来自印度各地的避难者。他们放弃了一切:金钱、房产、土地和祖先的坟墓,只为了融入到自己选择的精神共同体。

      尽管中央政府采取了种种努力,这些避难者中仍然有数十万人生活在难以用言语描述的极其贫困的悲惨境地中。对其中的成年人而言,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物质上的帮助,但对儿童来说,最迫切的是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丝毫不亚于二战当中及战后相关的儿童救护问题。为此,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精神病学专家和教育学家进行合作,以期解决这个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教科文《信使》2008年第5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列维-施特劳斯与教科文组织
下一条: ·[列维-施特劳斯]亚洲在欧洲身上享有物质债权与精神债权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彭栓红]民族“三交”视域下云冈石窟的宗教新质素
·[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王琴] “草药有命”与“自我神化”:粤北瑶族医药从业者的道德重塑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王珊珊]新媒体时代坚持我国宗教工作中国化方向传播策略研究·[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钱寅]论礼俗传统中祭祀与婚姻的关系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洪哲泓]真神与凡夫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彭牧]拜:礼俗与中国民间信仰实践·[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游自荧]灾难、传说和信仰的互动:日常政治与人神互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