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王笛]20世纪初成都的街头茶馆
  作者:王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3-11 | 点击数:11340
 



  “吃讲茶”茶馆不仅具有经济、文化功能,而且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成都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市民间的冲突一般不到官府解决,而是去茶馆调解。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茶馆看做一个“半民事法庭”。茶馆讲理一般是双方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在地方有影响的人物做裁判,据传教士的观察,这便是过去成都为何“真正的斗殴少有发生”的主要原因,虽然这种说法也许有些夸张。不过,在茶馆里解决的争端通常是市民日常生活和生意上的小冲突,如吵架、债务、财产争执,以及没有涉及命案的暴力殴斗等,否则,事情就要交给衙门处理。

  因为这种事情时有发生,所以一些人,特别是当地有权有势的秘密社会首领,成为经常的茶馆调解人。沙汀在其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描写了这样一个调解人:“新老爷是前清科举时代最末一科的秀才,当过十年团总、十年哥老会的头目,八年前才退体的。他已经很少过问镇上的事情了,但是他的意见还同团总时代一样。那些有科举功名者、在地方保甲团练中曾经任职者、对地方公益事业积极或有贡献者,都可以扮演这样的角色。至于那些大家族的族长、地方社团的头面人物以及大商号的老板掌柜等,也经常是茶馆讲理的座上宾。

  虽然目前还缺乏关于这个活动系统和详细的记载,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有关记录。一位住在成都的外国人描写了出现争吵时的情景,“一旦纠纷发生,人们即往茶铺讲理,众人边喝边聆听陈诉,许多愤恨也随之消弭。最后由错方付茶”。但是,如果双方都有错,那双方就有责任分摊茶钱。因此,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就是说如果你有道理,不用付茶钱便可走路。解决争端有时可能酿成斗殴及伤亡,茶馆也因此遭殃。当此不幸发生,街首和保正将出面处理,参与打斗者将赔偿茶馆损失。

 

   

现在鹤鸣茶馆仍然存在,每天顾客盈门,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作者2002年夏摄于成都鹤鸣茶馆)


  遇到争端,居民们大多喜欢选择茶馆讲理,而不是到地方衙门告状,这一情况不仅表明人们不信任那些贪官和“糊涂官”,而且也可以反映出地方非官方力量的扩张。一些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如冉枚烁和罗威廉,曾经十分强调精英活动——灾荒赈济、常平仓、慈善事业、地方修建和其他管理活动——在19世纪中期之后的极大发展,以及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但他们的分析并未将茶馆讲理这种社会调解包括在内。尽管冉枚烁、罗威廉和史大卫采用“公共领域”的概念来分析社会变迁,但黄宗智认为,司法系统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存在一个半制度化的的“第三领域”。但是,我认为,精英们参与“吃讲茶”的活动,表现了精英活动的另一个侧面,那就是精英们如何处理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这也是一个观察成都基层社区如何维持社会稳定、民间秩序如何存在于官方司法系统之外的窗口。

  我们还应该看到,社会调解不仅仅是帮助人们解决争端、处理矛盾,这种活动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因为它表明,在中国社会非官方力量始终存在,并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虽然这种非官方力量从来没有发展到与官方对立或直接挑战的地步,但是它的存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都使官方的“司法权”在社会的基层被分化。

   (王笛 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定价:33.80元)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光明网-书摘 2007-09-12 09:0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白利鹏]生活世界:非本质主义的总体性如何可能
下一条: ·日常生活史:从城市地图到清明上河图
   相关链接
·[吴茂颖]超越对立:从馆舍到活态·[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关旭耀]资本介入下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消解与重构·[王笛]茶馆、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对20世纪后期成都茶馆业的实地观察
·[宋靖野]“公共空间”的社会诗学·[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
·[孙正国]神话资源的雕塑呈现与公共空间化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山海经集释》首发式在成都举行
·[王新艳]公共空间与群体认同: 海神庙重建的社会学意义探讨·[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
·[蔡郎与]文创视野下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研究·成都评出首批非遗特色小镇 10个古镇入选
·[马佳]山西襄汾陶寺村公共空间的构建及其文化认同的形成·[高忠严]地方志与公共空间的审美书写
·非遗节系列报道丨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简介及十周年回顾·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国际论坛在成都举行
·制定2003《公约》全面成果框架:开放式政府间工作会议即将在中国成都举行·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黄剑波 刘琪]私人生活、公共空间与信仰实践·中韩传统面具文化交流活动在川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