㈣ 相思子和相思竹
涉及男女情爱,而以相思为名的植物之起源神话,除黄先生所举的相思树以外,尚有相思子(红豆)和相思竹等富有韵味的传述。王维诗云: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这是没有一个读书人会背不出来的绝句。又温庭筠句云:“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24]这也是说及相思子的。
关于相思子的记载,要算明末岭南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的文词为较详细。屈氏云:“红豆本名相思子。其叶如槐,筴如豆。子夏熟,珊瑚色,大若芡肉,微扁。其可以饲鹦鹉者,乃蔬属。藤蔓,子细如绿豆,而朱裳黑喙。其结实甚繁。乃篱落间物,无足贵也。其木本者,树大数围。结子肥硕可玩。”[25]他又记述其实及关于它的神话云:“相思子,朱墨相衔。豆大莹色。山村儿女,或以饰首,婉如珠翠。收之二三年不坏。相传,有女子望其夫于树下,泪落染树,结为子,遂以名树云。”[26]清人钮秀,在他的《觚幐》中,也记述着这个神话。据云:“相传,有怨妇望夫树下,血流染枝,旋结为子,斯言所由肪也。”[27]语句和屈氏的大略相同。但“血流染枝”,比仅云“泪落染树”,于红豆的“颜色”上的解释,似乎更觉圆满。这个故事,和我国的秋海棠神话及西方的迦南馨(Carnation)传说,最为近似。关于这点,数年前,我已曾于一篇随笔中说过了[28]。
至于相思竹的故事,见于明代学者杨慎所著的《丹铅续录》中。据云:“蜀涪州有相思崖。昔有童子卯女,相悦交赠。今竹有挑钗之形,笋亦有柔丽之异。崖名相思崖,竹曰相思竹。”[29]假使我们说相思子的故事,是含着悲惨的调子的,那未,这相思竹的故事,正和它相反,却是充满着欢愉的调子的。
㈤ 王莽竹、竹林和寻竹
在松江地方,有一种王莽竹。据说这种竹,“种最大,而节间促二十余节后,方生枝叶。近根有一钱痕。俗传,王莽藏铜瓦其中以为谶云。”[30]这种解释植物某部分特色之由来的故事,是和湘妃竹、相思竹等传述同一模型的。
夜郎王由竹中出来的传说,是大家所熟悉的。但跟这一道,同时还有一个关于竹林起源的故事。据晋常璩的《华阳国志》里所述云:“有竹王者,兴王 豚水。始有一女,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武才,遂雄夷狄。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31]《后汉书》也记载竹王的来源传说,但不提及竹林的话。其实,这关于竹林的传述,本来不过是夜郎王“生自竹中”的英雄神话的附带物罢了。
晋戴凯之的《竹谱》,有云:“相繇既戮,厥土维腥。三湮斯阻,寻竹乃生。物尤世远,略状传名。”释曰:“禹杀共工,相繇二臣,膏流为水,其处腥臊,不植五谷。禹三湮皆阻,寻竹生焉。在昆仑之北,南岳之山。见《大荒北经》”[32]
按《山海经·大荒北经》原文云:“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 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有岳之山,寻竹生焉。”[33]这记载和前所引的,略有不同之处。又《海外北经》,也记着这个传说,但没有“寻竹生焉”的语句。看了这些记录,我颇疑心“寻竹生焉”一语,本来是和禹杀相繇的故事是没有什么必然关联的。假若寻竹(大竹)的生出,真是被认为和相繇的血(或精魂)有联系的,那么,这也可算是一则关于竹的起源神话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