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钟敬文]中国的植物起源传说[1]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2-13 | 点击数:17583
 

        ㈡ 余算菜、越王竹和不实之枣

        我们来叙述所谓余算菜的故事。宋代刘敬叔的《异苑》说:“晋安平有越王余算菜[14]。长尺许。白者似骨,黑者如角。古云,越王行海,曾于舟中作筹算[15],有余者弃之于水,生焉。”[16]

        这大概是从植物的形态上及它生长的特别环境所引出来的一种空想故事。和这同型式的,有关于越王竹的一则传述。晋朝稽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云:“越王竹,根生石上,若细获。高尺余。南海有之。南人爱其青色,用为酒筹。云越王弃余算而竹生;”[17]干宝《搜神记》所载吴王脍余传说也属此型,不过那传说中的主人,是动物而非植物罢了。又张华《博物志》云:“海上有草焉。名筛。其实食之如大麦。七月稔熟。名曰自然谷。或日禹余粮。”[18]从禹余粮三字看来,这种植物,在当日民间的口头上,必流传着一种“原因论的”故事,像前面所述的一样无疑。可惜记载者们是把这个忽略了。(《本草纲目》中记有禹余粮神话。但那所谓禹余粮的,却是一种矿物。)

        写到这里,我猛忆起《晏子春秋》里,关于海中枣树的一段记录。文云:“景公谓晏子日,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晏子对曰,昔者秦缪公,乘龙而理天下,以黄布裹蒸枣,至东海而捐其布。彼黄布故水赤,蒸枣,故华而不实。”[19]这虽然和前面的型式,略有不同,可是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古、而且很有意味的植物起源神话。

        ㈢ 虞美人草

        本文第二节的未段,曾提到虞美人化草的话,现在我们来谈述这个哀丽的故事吧。

        开头,且听一曲短歌:

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座中老。

香魂夜逐剑光飞,青血化为原上草。

芳魂寂寞寄寒枝,旧曲闻未似敛眉。

……

        这是曾宣子夫人所作的《虞美人草行》[20]。我们听了,比读太史公的《项羽本纪》还要觉得凄婉。

        关于虞美人草的散文的记载,例如《益州草木记》云:“雅州名山县,出虞美人草,如鸡冠花。叶两相对。为唱《虞美人曲》,应拍而舞。他歌则否。”[21]又段氏的《酉阳杂俎》云:“舞草,出雅州。独茎三叶。叶如决明。一叶在茎端,两叶居茎之半,相对。人或近之歌,及抵掌讴曲,必动叶如舞也。”[22]

        精魂化草,及闻曲而舞的话,原不过是半开化人之“诗的创作”。但有些过于头脑呆笨的学者,没有明白个中的原由,竟斤斤于这种草是否要闻了《虞美人曲》才能动摇的争辩[23]。这真有点使人不能不发笑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从石龟到石狮子[1]
下一条: ·[钟敬文]蟾蜍、兔子和嫦娥[1]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朱林]民间传说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
·[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
·[杨云昊]白族乡戏吹吹腔的民间传说与神灵叙事·[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徐洪绕]徐福传说的可能及价值·[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
·[吴玟瑾]乾隆下江南口头传说中的唬弄特质·[王淑英 范家婧]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李宓本主形象分析
·[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宋赫]史事传说的传奇形态及其创编动力·[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任正]论苏东坡传说的大故事文类与文体之美·[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
·[宁文忠 蒋青芹]民间传说在地域社会中的流变·[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