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钟敬文]斗牛的起源与农耕[1]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9-03 | 点击数:14084
 


        要明白一种习俗的起源之时代及意义等,不可不从社会的观点去加以检讨。因为人类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的,抑或是精神的,它的产生与流行,都可以从社会的环境上找到正确的解答。风俗、习惯,自然没有例外。

        尼登教授曾有一则谈论民俗起源的话云:


        民俗起于不知不觉之中。人与人相接触之后,民俗自然产生。……我们推求民俗的起源:最初是偶然有人做了一件事,得到成功,以后旁人复仿行之,也成功了。因此仿效者日益加多,久之成为民俗。民俗既经成立,便觉得非这样去做不可。……

        假使我们相信这个持论的话,那么,一切民俗,差不多都是没有它所应诞生的理由的。它的产生,只由于某人的偶然动作。它的流行,也不过仅由于模仿的成功,而不是另有需求的客观性和可能性。这种观念论者的解释,是很难于正确地把握“事物的真相”的。反之,我们另看看从社会学观点出发的学人之意见吧。例如马哲民氏说:

        风俗是由某种生活环境常常发生的一种关系的行为之形式,而又以之支配一定社会人类的内心行为,所以它虽不是法律、道德等规律,但亦带规律的性质,是人类行为自然形成之“典型”[2]。

        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力所形成的社会生活之下,人类生活的形式,本与之相适应。由一定的生活形式,便决定一定的风俗。等到社会变化,风俗亦不得不随之变化,这是一个定律。

        这里所引的两小段话,虽然很概括,很简略,但我们觉得它对于人类俗尚的产生及其性质、变迁等的解释,是比较合理的。

        斗牛,是民间娱乐,是一种流布于世界各地的颇有力的风俗。我们倘要把它看做一种在不可知的时代中,由于偶然一些人的高兴,而被倡立了的(它和那产生着它的时代的民众之物质生活及其一般的精神状况,是毫没有关系的),这便不用说了。我们如果不满足这种偷懒的解释,那么,进一步把它所产生的时代及原因细探出来,这是必要的,而且是富于意义的吧。

        我以为西班牙式的斗牛,与中国式的斗牛,是产生于两种不同的经济背景之下的。前者是狩猎时代的产物,后者是农耕时代(或兼畜牧时代)的产物。前者的目的(无论是自觉的,抑或非自觉的),在演习着人类对于兽类(牛)的征服能力,或对于实际劳动——狩猎野兽——模仿的游戏。后者则在致使或比赛那于初民生活有迫切关系的生物(兽力的奴隶)之体力的壮健,当然同时在表现上不免带着一些宗教的意味。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古代民俗中的鼠[1]
下一条: ·[马昌仪]论猪的文化品格
   相关链接
·[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贺少雅]冬至消寒会考论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
·[黄涛]从百姓口头采集俚言,用民俗生活阐释语义:《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的编纂思路与学术理念·[陈杭勋]多点民族志视角下民间传承群体及其实践与民俗节日差异化
·[陈杭勋]多元主体理解与建构下的民俗文化多样态存续·[陈杭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乡土社会对文化行政的适应与利用
·[黄龙光]民俗艺术田野调查与艺术民俗志书写·第二届“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高淳举行
·田野║ 从民俗生活实践走近地方文化:布里亚特蒙古族传统文化考察记·苗族鼓藏节里的斗牛文化
·[王辉]民俗生活与文化心理的呈现与反思·[黄静华]作为民俗生活实践的拉祜族“厄莎”叙事
·山东省民俗学会“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民俗生活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徐赣丽]公共空间与民俗生活
·[陶立璠]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的对接·[刘秀峰]浙江缙云张山寨“七七”庙会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