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杨栋 曹书杰]二十世纪《淮南子》研究
  作者:杨栋 曹书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35176
 


  摘要:《淮南子》内容丰富,体系庞大,20世纪的学人从各个方面对其展开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在学术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尝试从具体的史料分析和归纳总结中,客观地展现出《淮南子》研究的时代特色和鲜明的自身特点来,希望为未来《淮南子》的研究寻找新的视野、开拓更宽广的学术平台。
  关键词:《淮南子》;二十世纪;学术史;
  中图分类号:B23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8)01-0078-11

  
  《淮南子》立意高远,结构谨严,文章大气磅礴,可谓一部绝代奇书。其“牢笼天地,博极古今” 的思想体系和精深的内涵,成为先秦及西汉黄老道家学派不朽的殿后之作。它对西汉前期道家思想系统而详尽的总结,是研究黄老思想极其宝贵而丰富的资料。它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对先秦百家之学一次大规模地融合与反思。它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反映了汉代道家的天人之学,它以唯物的发展的眼光考察历史,得出了许多朴素的接近于唯物史的观点,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经济政策。可以说《淮南子》总结了先秦科学思想与科技成果,在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农学、医学、养生学、军事等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巨著。
  正是由于《淮南子》博大的体系,丰富的内容,深邃的哲理,灿烂的文采,20世纪的学人从哲学史、文学、伦理、认识论、逻辑、教育思想、医学、法律、地理及文本考释等方面展开了不同层次的研究,论文不下二百篇,专著亦有十几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从学术史的角度,把20世纪的《淮南子》研究作为20世纪思想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迄今为止相关论文有于大成的《六十年来之淮南学》、陈丽桂的《淮南子研究八十年》,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尚有欠缺,更未将其置于整个20世纪的学术思想中给予整体的把握和内部理路的探析。因此,本文尝试对20世纪的《淮南子》研究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希望能考察出20世纪《淮南子》研究演进的过程,总结相关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对20世纪《淮南子》研究给予关照,也是对“学术嬗变”这一契机的把握。陈平原先生曾指出:晚清那代学者,之所以热衷于梳理学术史,从开天辟地一直说到眼皮底下,大概是意识到学术嬗变的契机,希望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来获得方向感 。同样道理,20世纪末的中国学界,重提“学术史研究”,很大程度也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困惑。因此首先进入视野的,必然是与其息息相关的“20世纪中国学术”。所以,“二十世纪《淮南子》研究”既是一次方向感的把握,也是对百年来淮南子研究内部规律的一次探寻。“鉴往可以知今,前瞻性思考的真理性往往即深藏于对往昔的回顾之中”。 站在学术史的角度回观20世纪的《淮南子》研究,也许更容易获致理性的通明。
  总体来说,20世纪的前五六十年,学者对于《淮南子》的研究,大致仍步趋清儒,着重于文字上的笺校义释以及版本注本的考订等传统的考据学范畴。六七十年代以来,新的学术范式已经形成,《淮南子》义理方面的研究成为主流,学者从哲学、文化学、文学、伦理学等各个角度展开研究,学术论文、专著日渐增多,研究深度不断加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道和]《荆楚岁时记》岁首占候风俗的文献考辨
下一条: ·[刘立志]汉代《诗》学与民俗文化
   相关链接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陈昆 李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桃花坞新版画得失·[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
·[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
·[张青仁]民族民粹主义与民俗学的浮沉·[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