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李茂林 许建初]云南藏族家庭的煨桑习俗
  作者:李茂林 许建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23303
 

  
  二、煨桑植物及其选用原则
  
  (一)煨桑植物调查
  本次田野调查共采集部分证据标本(主要是下文中的“粗料”植物)计48号,其中支特社31号,其宗中社17号。标本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鉴定,按照《中国植物志》和2005年国际植物命名索引(The International Plant Names Index,2005)命名。
  在整理证据标本相关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将两社历史上所有用到的、同时叉为百姓所知晓的煨桑植物的数据,整理成两社各自的煨桑植物名录(分别见表1和表2)。名录中除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各种煨桑植物的重要程度、用量级别等信息。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自然环境和植物区系不同,两社藏族所用煨桑植物在种类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历史发展和植物资源量的消长,所用煨桑植物的种类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煨桑植物的采集时间、使用部位、加工制作方式以及这些植物在煨桑仪式中的使用方式,都体现出各种植物不同的文化涵义,也反映出两社煨桑宗教文化习俗的诸多不同之处。
  
  (二)煨桑植物的选用原则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有四位关键人物向笔者谈到煨桑植物的选用原则。洛嘎·仁波切活佛的说法是:无毒、无异味、非怪模怪样、有佛缘、符合特定药效配给;李德有老师的说法是:味芳香、燃后有香味、可提高空气质量、常青;贡球次程大师的说法是:有芳香味、有种子、外观漂亮、无毒;公处登争·却杰吉才活佛⑤的说法是:无毒、不过分与地域出产情况相违拗、燃烧时散发香味。这四种说法有相交叉的部分,四者的并集可以反映出云南藏族选用煨桑植物的一般性原则和标准。
  维克尔勒(weckerle)等人在介绍四川省木里县水洛乡藏族的植物知识时,曾谈及他们选用煨桑植物的三个标准:其一是植物燃烧时产生的气味应芳香宜人;其二是燃用植物时产生的桑烟越白越好;其三是植物生长的海拔越高越好,因为越高就越接近于神灵。
  比照上述访谈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宗教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在融入、改造或替代地方固有文化的同时,往往也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地域性变异。这种变异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使得宗教文化得以更好地适应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一观点还可从其他研究者有关云南宗教的研究结果中得到佐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邢莉]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变迁
下一条: ·[郑宇]哈尼族宗教组织与双重性社会结构
   相关链接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黄慧慧]云南大理巍宝山道教壁画的文化产业化探析·[蔡威]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发展研究
·[白莉 郁露]AGIL模型下云南澜沧老达保歌舞传承策略研究·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张海鑫 卡吉加]藏族游牧性别文化与民俗研究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董秀团]云南白族大本曲曲目创编与演述的“在地化”实践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昆明举行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云南大学文学院顺利开班·“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 第三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成功举办·[张多]基于文史传统的交叉学科实践
·[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
·[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东主才让 还科多杰]藏族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解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