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州冼夫人庙前,中班的木偶剧团正在演出。
高州冼夫人庙前,单人木偶表演,在老人的双手下,木偶活灵活现。
高州冼夫人庙前,单人木偶表演,两位当地居民更喜欢从旁观看。
◎一九五七年,高州木偶戏获民间艺术汇演优秀奖,已经扬名全国
◎以前的木偶戏“人神共娱”,现在只为敬神,自然比较寒酸
◎如今木偶戏逐渐没落,高州的戏班从两千多整编为两百多个
罗煜伦,59岁,花旦;梁明辉,61岁,乐器兼生、皇帝;梁理标,68岁,花旦兼生;黄元茂,63岁,唢呐……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典型的高州民间木偶戏班,无论是年龄还是分工。他们是当地木偶戏班中的佼佼者,见过大场面,合作越来越浑然。
这天晚上,他们在茂名高州的冼太庙前搭台唱戏。幕布上刻镂孔雀图案,几个老式麦克风用红布一包,吊在顶上。音乐和唱戏的声音传出老远,有些失真,有些刺耳。
一般人不会去问老艺人们的年龄和名字。就像人们不知道冼太庙里供着的冼夫人长什么样,但一样可以虔诚地膜拜,祈求降福消灾。
建于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高州冼太庙,是遍布茂名市的众多冼太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就在离这座庙建成并不远的明朝万历年间(1572—1620年),传自福建布袋木偶的高州木偶戏(俗称“鬼仔戏”),开始广泛流传于高州的村村寨寨。影响高州最深的两个符号,在400多年前一起与高州相遇;从此,高州人头顶有神灵,可安顿灵魂,身旁的木偶,常愉悦身心。
每逢十一月初十冼夫人诞辰,高州人不会忘记给这位岭南圣母烧炷香。而逢年过节或婚娶喜庆的日子,高州人也都会不惜耗资请一台“鬼仔戏”。
在高州很多上了一点年纪的人心目中,“鬼仔戏”是儿时久远而温馨的记忆。二三十年前,一个艺人,一担箩筐,一个布架子,一个锣鼓,几个木偶,就成了一台木偶戏的全部“家当”。每当锣鼓一响,村民们便里三层外三层地将小小的木偶戏台围个水泄不通。那木偶戏艺人仿佛有三头六臂一般,这边敲打锣钹,那边手脚并用,将木偶舞弄得令人眼花缭乱,同时嘴里还要根据生、旦、净、丑不同角色,唱出说出不同腔调。歌声、笑声此起彼伏,锣鼓声和木偶戏特有的音调,给静寂的乡村夜空带来难得的沸腾。
在高州时,76岁的老艺人梁东兴表演起他的单人木偶绝技,孩子们大胆地掀开幕布,有的直接往里钻。看过木偶的高州人,不会不熟悉这种一探究竟的眼神。那像一个褪了色的大箱子的戏台里,那三四层的幕布后,藏着神奇的魔术师,古怪的发动机,让一个个木头人变成劝世娱人的精灵。就是这方戏台上演绎的故事,这些千奇百怪、亦真亦幻,但不外乎劝人行善、教人爱智慧、锻炼勇气养成义气的故事,让人们在孩童时得到对这光怪陆离的世界的些微认识。像任何成长的小孩一样,倘不遇大的变故,从故事中得到的认识,便将终其一生而起作用。
木偶是这片土地的情感记忆,但并不仅仅如此。如果说冼夫人诞生地是这片土地的根,那么,木偶戏就是这里最耀眼的枝叶和果实;它承载着这片土地、这座城市无数的荣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09-04-30 17:09
【本文责编: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