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傅修延]中国叙事传统形成于先秦时期
  作者:傅修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6 | 点击数:16542
 


[摘  要]传统的一个意义是它属于过去却不断作用于现在。本文提出中国叙事传统形成于先秦时期,其主要依据为先秦叙事在中华民族叙事思维上打下了根深蒂固的烙印,其形态、倾向与特征对后世叙事发生了深刻影响;由于处于中国叙事史上的拓荒阶段,先秦叙事播下的许多种子为后世叙事提供了丰富的生长点,它建立的一系列范型亦获得了绵延不绝的发扬光大。

[关键词] 叙事;传统;先秦

 

      中国叙事传统形成于先秦时期,这一认识源于对先秦时期各类“含事”材料的具体分析和全面探讨。在前一时期的工作中,本人通过仔细寻找叙事行为发生、成长与壮大的痕迹,研究诉诸各类传播媒介的叙事形态,观察传世典籍的贡献与影响等,初步勾勒出了中国叙事传统的基本轮廓。为了更集中地阐明这一认识,我将研究中的诸多心得系统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在先秦叙事中,叙事诸要素由朦胧走向清晰,对叙事行为的驾驭逐渐成熟,其中记言能力的迅速成长尤为令人瞩目。

      叙事的基本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始末,甲骨上的卜问记录虽与通常意义上的叙事有一定距离,但问事者已经用独特的格式为容纳这些要素留出了空间,有些卜辞已经出现细化倾向。卜辞开启了一种从问答导入正文的叙事程式,作为一种以神明为受述者 (narratee)的文字通讯,叙事在这里被赋予高度的严肃性与神圣性。青铜铭文扩大了叙事的规模,逐步规范了 “由大到小”的时空表述次序,事件始末在铭文中获得了相应篇幅,人物面目也逐步变得清晰。值得注意的是,铭文的记言艺术有突出的发展,一些铭文中“王曰”、“王若曰”的内容占据了主要篇幅。雄辩、生动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构成了铭文“言胜于行”的特点,并由此呈现出一定的戏剧色彩。青铜铭事奠定了 “人神共鉴”的铭事传统,从这以后,在大型硬质载体上铭勒文字不单意味着牢固地记录事件,其仪式上的意义还隆而重之地将所记内容昭告天地神明。

      在《尚书·金滕》、《诗经·卫风·氓》等优秀的叙事篇章中,开始出现连贯的事件与完整的故事,也可以看到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金滕》对成王三项举动 (“查验祷词”、“执书以泣”和“出迎周公”)和故事结局(“偃禾尽起”、“岁则大熟”)的叙述,说明古人已萌生记事须首尾兼顾的思想。《氓》对故事全过程的记述细致而周详,所展示的人物情感相当细腻。以《左传》为代表的史传运事,表现出古人已经能熟练地记述线索复杂、时空跨度大的历史事件。《左传》对行动的叙述可与记言媲美,重耳兴霸故事延续24年,左氏将这个故事放在分别代表5个阶段的5年内集中讲述,天才地解决了依年布事与事系于人的矛盾。记言艺术在诸子之文中攀上高峰。《庄子》的人物语言瑰丽奇伟,多含耐人寻味的反讽音调;《战国策》的说辞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雄辩风格,令人叹为观止。《论语》中夫子之言迂徐柔缓,却能产生出点睛夺魄般的效果,这种以精粹之言为 “眼”的语录体叙事对后世之文影响甚大。在记言艺术高度发达的古代,对话体小说必然在其他小说形式之前成熟。即使用现代观念来看,《庄子·盗跖》也是一篇颇为规范的对话体短篇小说,它的开篇与结局均为孔子与柳下季的对话,故事的主体则是孔子与盗跖的对话,其中盗跖对说辞的痛驳长达一千余言。就结构的严密与对话的精彩而言,《盗跖》与后世名篇相比不遑多让。屈原笔下丰满浮凸的女性形象,标志着先秦叙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了新的水平。《九歌》中山鬼、湘夫人等形象的主要秉赋,那 “既含睇兮又宜笑”的绰约风姿,那“思公子兮未敢言”的脉脉柔情,孕育了宋玉《神女赋》中绝代佳人的艺术胚胎。作为中国叙事史上首次用浓墨重彩妆扮出台的丽人,这些人物身上带有泥土芬芳的风流气息,熏陶了后世一大批女性文学形象。

      先秦时期叙事诸要素发育顺利,它们为后世叙事进一步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世界各民族的叙事史上,这种较高水平的起点一般都会被后人视为值得自豪的传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文艺学网 2007-07-0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申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理论的新发展
下一条: ·[庄孔韶 李飞]人类学对现代组织及其文化的研究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白笑天]民族记忆:先秦巫文化与民族思想文化交融发
·[马志远]丁兰刻木故事的结构分析及其叙事传统·[吕树明]论先秦瘟疫神灵的演进轨辙
·[柳倩月]保护非遗叙事传统,创造当代非遗杰作·[李向振]重回叙事传统:当代民俗研究的生活实践转向
·[雷米·马修]昆仑山在先秦中国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之美·林晓平:《先秦民俗典籍与客家民俗文化》
·贺学君:《中国民间叙事诗史》·[朝戈金]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教授逝世·林继富:《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
·田仲一成谈战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徐刚]先秦时代的口传与学术传承
·[黄静华]史诗文类视角中的拉祜族“古根”叙事传统·第三届中国文学博士后论坛征稿通知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5年度课题指南:中国文学·语言文学研究是推动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根脉
·[周兴泰]古代辞赋与中国叙事传统·陈岗龙:《蟒古思故事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