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傅修延]中国叙事传统形成于先秦时期
  作者:傅修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6 | 点击数:15692
 

      第二,先秦叙事已经表现出相当清醒的自觉意识,作者的主体意识亦有所抬头,这些促进了对艺术形式的讲究,导致了叙事中虚构成分的增多,为历史性叙事与文学性叙事分道扬镳、各领风骚作好了准备。

      初始阶段的叙事应当是对事件信息的被动摹仿与记录,其典型表现为先秦瞽史对 “言”的机械诵记。随着记事载体的丰富与认识能力的提高,叙事的自觉意识开始萌芽。与神明通话的卜问为问事者带来了庄严自豪感,中国的史官精神,其核心之处在于记事之笔外关神明内系良知,对所记之事绝对不能因循苟且。铭文的“铭者自名”性质,导致“叙述者”(narrator)“称美而不称恶”,因此青铜铭事必然是一种带有夸饰成分的炫耀性叙事,“隐恶扬善”在宗法制背景下进入我们的家族纪事传统。在《诗经》的史诗片断中,可以感到一种对部族历史的有意识的记诵,周人其实也尝试过用诗篇形式记录自己的过去。“吉甫作诵,其诗孔硕”等旁白类诗章则告诉我们,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正在觉醒;“穆如清风”、“孔曼且硕”等既是自誉,也体现了诗人的自信,“凡百君子,敬而听之”更显示了他们的自重与自尊。

      子史叙事中,叙事的自觉意识表现得更为充分。“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乃是因为《春秋》的一大功能在于留存记事者的评价,孔子的目的是通过记述史事将 “乱臣贼子”钉上历史的耻辱桩。《左传》中的“君子曰”(包括“君子谓”之类)凡87见,这个数字表明叙事主体在《左传》中频繁地现身文本,明白无误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与评价,显示出一种指导阅读的高昂姿态。“君子曰”是叙事学中 “介入叙述者”(instrusive narrator)的中国代表,西方的 “介入叙述者”到18世纪始见活跃,由此可以看出先秦叙事中“君子曰”的难能可贵。“君子曰”的深层影响表现在开创了“卒章显志”的叙事程式,它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布下了一种思维定势:在讲述完故事后倘若不安排有形无形的 “君子”出来议论一番,这种叙事似乎便不完整。诸子之文中的寓言,其功能亦为宣扬作者的观点。屈原是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创作者,膨胀的主体意识使屈赋中的 “感事”成为一种横放不羁的情感流溢,所谓 “骚体”就是在这种感事之情的喷涌中形成,激情澎湃的叙述者驱驭着映入自己迷茫之眼的日月风云、善鸟香草等密集意象,与它们一道进行着风驰电掣般的天地神游。凡此种种,表明这些作者不但意识到自己在叙事,明白自己是为某种既定目的而叙事,而且认识到自己是叙事的主宰,这一切使得叙事形式逐渐变得讲究,也使叙事内容中出现程度不等的虚构因素,创造性叙事就是这样在实录性叙事中逐渐生成。《尚书》中的《金滕》与《左传》、《国语》中的许多篇章,完全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诸子之文更蕴藏了大量文学精华。

      先秦时期文学尚未正式独立,文史兼涵的经史子典籍构成了 “双水分流”前的共同渊源,后世历史性叙事与文学性叙事都有充分理由从中追寻自己的传统。从文学立场上看,《尚书》、《左传》中的 “诬谬不实”,恰恰代表着文学性叙事在史传母体内的躁动。先秦史传中的文史矛盾可用“史有诗衣”或“虚毛实骨”来描述,如《左传》中的骨干事件大体真实,但敷演其外的微细事件未必皆为可信,因为作者一般不大可能获得那些 “如聆謦眅”般的信息。晋灵公使眆眊刺赵盾之事应属事实,眆眊在行刺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与自言自语则为想象的产物。细枝末节的虚构与通体虚构之间并无堤防,一旦作者的兴趣由记事移向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叙事中的虚构因素便会由“衣”向“体”蔓延,由“毛”向“骨”侵蚀。《战国策》除记述摇唇鼓舌的纵横家之言,还穿插了70余则纯属虚构的寓言故事。《穆天子传》与《晏子春秋》由“虚毛实骨”发展为“真名假事”——穆王与晏子实有,穆王共西王母唱酬与晏子“二桃杀三士”等却未必有。在这些“非子非史”、“亦子亦史”的叙事中,虚构因素进一步增多,文学色彩趋于浓厚。产生于秦汉时期的 《燕丹子》、《吴越春秋》与 《越绝书》等杂史杂传,继承并发扬了“真名假事”的叙事传统,其形态具有典型的由史传向小说过渡之特色,为后来文学性叙事“脱史入稗”奠定了基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文艺学网 2007-07-0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申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理论的新发展
下一条: ·[庄孔韶 李飞]人类学对现代组织及其文化的研究
   相关链接
·[马志远]丁兰刻木故事的结构分析及其叙事传统·[吕树明]论先秦瘟疫神灵的演进轨辙
·[柳倩月]保护非遗叙事传统,创造当代非遗杰作·[李向振]重回叙事传统:当代民俗研究的生活实践转向
·[雷米·马修]昆仑山在先秦中国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之美·林晓平:《先秦民俗典籍与客家民俗文化》
·贺学君:《中国民间叙事诗史》·[朝戈金]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教授逝世·林继富:《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
·田仲一成谈战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徐刚]先秦时代的口传与学术传承
·[黄静华]史诗文类视角中的拉祜族“古根”叙事传统·第三届中国文学博士后论坛征稿通知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5年度课题指南:中国文学·语言文学研究是推动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根脉
·[周兴泰]古代辞赋与中国叙事传统·陈岗龙:《蟒古思故事论》
·[孙少华]史书“故事”的文体衍化与秦汉子书的叙事传统·两岸中山大学师生广州探讨中国文学学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