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关于历溪目连戏的现状与思考
1、历溪目连戏的现状
历溪目连戏班是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产物,那时候祁门文化和旅游在一起,2000年我去历溪村开发旅游项目,提出将古老的目连戏作为旅游的一项内容进行挖掘,由村中王秋来、王兴成、王步和、王道照四位老人负责筹备,经过他们半年的努力,一个简单的目连戏班就诞生了。2000年10月中央电视台《华夏文明》摄制组来拍摄徽文化专题,在祁门要拍摄历溪目连戏,撩开了目连戏那神秘的面纱。
2003年2月9日,“戏曲?民俗?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90位专家学者在观看历溪村目连戏演出,这些专家学者来自加拿大、日本、德国、韩国的学者有10位,国内学者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厦门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院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记者及省内新闻记者共10余人也闻讯到会采访。
2005年12月“05’郑之珍目连戏学术研讨会”在石台县召开,为了配合会议需要石台县大演乡还在历溪请了王道照去给他们排练两出目连戏。
2006年11月历溪目连戏被邀参加第十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开幕式之黄山市首届民俗文艺调演;接着参加第二届中国黄山?国际祁门红茶节开幕式表演。回来又到宣州市溪口村演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研究所两名教授带了4名学生对演出全程进行了录象。2007年2月,历溪目连戏班在繁昌县中分村村口临时搭建的戏台上演出。
2007年9月该村目连戏为CCTV―11频道录制“京剧寻根之旅”进行了专场演出;9月底又一次被邀请参加在黄山市举行的周边省市民间艺术汇演。2007年11月历溪目连戏参加第三届中国黄山?国际祁门红茶节开幕式表演。目前,历溪目连戏班能够正常演出的人员20人左右,演出的剧目有12出左右。
2、历溪目连戏的思考
(1)、失去演出土壤,传承后继乏人:在文革时被当做迷信给予打击,从而在徽州失去了传承的土壤,这种一般祈神还愿,随着农村的观念变化,同样也失去了演出机会。再由于交通闭塞,旅游没有形成气候,因此也没有演出空间。唱腔古老,难懂难唱难学,是人鬼神相融的三界演出,一般人不愿出演。基于此,抢救保护的力度亟需加强。已经处在濒危状况。
(2)、缺乏创新意识,没有生存空间:目连戏所宣扬的内容具有时代局限性,符合当时条件下群众的思想意识,并能为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所允许,有它存在和发展的背景。但是,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多彩,目连戏的发展继承空间很小,已逐渐退出舞台。虽然我们已初步做了些保护研究工作,但缺乏系统、专业的规划和保护。随着时间的流失以及当地戏班一些老艺人的相继老去,如果我们不能“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创新发展的话,我们将丧失这一古老剧种。
(3)、处境面临濒危,亟待抢救发掘:历溪目连戏虽然恢复了演出,也成功的申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种演出只是临时性质的组合,没有系统的全面的进行整理,没有做音像文字收集。随着老艺人的逐渐仙逝,这些口授心传的记忆将永远失去传承。抢救、发掘、整理乃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备注:
1、历溪村目连戏访问人物及其基本情况
访问人物之一:王道照64岁王氏三十五世裔孙,演和尚、五猖神。小候跟马山的叶永淼、叶显怀学戏的,演的角色是和尚,唱的曲调是高腔。这两个人是跟栗木的小金水学的。七、八岁时,看到村中王自德父亲王连生中年病死,后来人们在舜溪桥下面的毛竹园演来一场目连戏,给他的亡灵超度。超度的和尚是观音堂一名叫加成的和尚,他能脚踩红砖、手下油锅。从那以后感觉到目连戏神秘,好奇心使他走上了目连戏的道路。
访问人物之二:王秋来69岁,王氏三十七世裔孙,演判官、孙悟空。父亲王永元在村中目连戏班演金奴,大伯王永康他本领高,演的是目连戏中盘彩。他们没有什么文化,目连戏班的一些演员都记不得了。只能记得上一辈人演出的角色,王道兄演的是吊死鬼,王明列、王青和演的是刘氏婆,王喜梯、王节胜、王发根演的是五猖。7岁就跟父亲跑,那时,采好茶叶就出去,一直要到冬天才回来。他们和栗木班合班,一般在石台、东至两县演出,40--50年代经常在石台县大演、占大一带演。
2、历溪村目连戏手抄本遗存在情况
(1)、王鑫成家保存《目连戏对联》手抄本,规格为长15.3×宽9.8公分。
(2)、王道照家保存《目连戏画符》手抄本,规格为长24×宽13公分。
(3)、王步和家保存4册安徽传统戏曲丛书:两本徽戏是《拿虎》、《磨房会》,两本徽剧是《淤泥河》、《齐王点马》,是1962年由安徽省徽剧团研究室整理,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戏剧研究网 2009-1-8 20:16:32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