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历史上徽州目连戏班已所剩无几,能够演出的戏班更是凤毛麟角,祁门县历溪目连戏班便是其中之一。历溪古村座落在牯牛降国家自然保护区脚下,为明代著名戏剧家郑之珍当年“游学乡间”(祁门至石台之间)的活动范围,也是目连戏创作的情景地。该村至今保留着嚎嚎殿、戏坦等目连戏文化的一些遗存,特别是目连戏演出中关于祭祀、跑猖的“画符”原始手抄本,历来是秘不示人,为我们探索徽州地方目连戏与全国其他地方目连戏比较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图文材料。
【关键词】戏曲班社 文书遗存 考据
【作者简介】陈琪,任职于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安徽黄山245000)
一、历溪村琅琊王氏源流
祁门县历溪村因汇集来自历山数溪而得名,历溪是琅琊王氏宗族聚居地,为徽州始迁祖王璧(845—912)的后代。王璧,字大献,乾符中与女婿郑传倡议集众,保障洲里,四境赖之。刺史陶雅屡奏其功,杨行密得承制封,拜授王璧检校兵部尚书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大献公有九子二十三孙,人才辈出,徽州、池州、饶州、九江、安庆等地之王氏名门望族,多属其后裔,分迁在徽州主要集中在歙县、黟县和祁门县。
大献公三世孙,敬显公居山口,敬显次子帖从山口迁历溪。历溪王姓宗族繁衍十分昌盛,由此迁出的派脉遍布全国各地,北京、南京、广东、苏州、镇江、福建、瓜州、金华、乐平、景德镇;分迁安徽的有安庆、芜湖、贵池、潜山、石台、望江、东至、怀远;在祁门县的有栗里、古楼岭、刘村、徐家磜、潘村等等52处地方,真可谓是瓜迭绵长。
历溪在南唐时即已建村,历史十分悠久,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历溪村过去有王姓宗族总祠与支祠计8个,其中规模最大的总祠“合一堂”位于村庄中部,祠堂至今犹保存完好。合一堂门前的抱鼓石系用汉白玉制作,这在祠堂遍地的徽州各地是绝无仅有的。汉白玉抱鼓石的来历很不平凡。据村里人说,皇帝的圣旨原文现在还在,家谱也有记载。“文革”爆发后,蚌埠下放知青将祠堂视为“四旧”,进行了拆除,但造反派还是硬要拿铁锤去砸汉白玉抱鼓石。被村民连夜把它埋在地下。这样,抱鼓石才得以保存下来,我们在合一堂前看到这对抱鼓石时深为它的精美雕刻所叹服。
祁门县历溪古村座落在牯牛降国家自然保护区脚下,背山临水,聚族而居,过着世外桃源的田园生活。这里山青水秀,民风古朴,村中的古桥、古祠、古墓、古庙、古戏深藏着许多古老而神奇的传说。
历溪村文化底蕴深厚,从村中保存5块石碑上得到证明,它们分别是《舜溪桥》碑、《修祠记碑》、《禁路碑》,《养生池》、《修路碑》,舜溪桥碑刻于明景泰5年,为阴刻两面碑,正面为舜溪桥记,反面为捐银献谷人员有名单及数量。桥头的《放生碑》仍在,如今锦鱼悠然的景致看不到了,但一河团石为村庄平添了许多天然乐趣。
站在600多年的舜溪古桥上,就可以看到牯牛降诸峰时隐时现在白云之中。这里是古代通往牯牛降的关隘。在观音阁上首石壁中,有一天然凹函,函中清水四季不枯,村民称为“无根水”,并告用“无根水”洗手后,拜观音无不灵验。用“无根水”煎药无病不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有“无根水”的记载。
牯牛降十万亩大森林是野生动植物的洞天福地。这里齐花异草孕育了历溪世代的名医,明代御医王琠,就是其中一位。他笃志学古,肆力诗文,自幼研读《素问》诸书,得医学之奥妙,治病不泥古方。名嘉靖年间闲游京师,治愈皇太子病,授太医院官,直圣济殿事,加授登仁郎。有《医学碎金》、《意庵医案》等书行世。王琠墓坐落在村后的来龙山的山林中,据说村中有功名的人才能安葬在这里,王琠的坟冢简朴,不是墓碑表明主人的身份,与平民百姓坟墓不无二样.而古墓对面的山脉,三峰鼎立,中间大两边小,恰为一顶乌纱,这是村人思想的一种寄托。
古代的历溪人很会借势设景,在旧谱上就有历溪十二景,这十二景为鸡冠春眺、象鼻石登览、舜溪桥临风,罗美台怀古、历峰颠晓日、汲水滩夜月、柱峰墩古松、古寺山旧址、鹅岭望乡烟、骡岭踪地脉、普驼岩焚香、镇南祠祁福。村中的绅士名流还为每个景点做了诗。这里古木参天,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居和祠堂掩映其间,一派“云树村边合,人家画里居”的景象。
在“合一堂”宗祠北侧是村中古代的“文会”,也就是村中文人雅士聚众营诗作文,探讨学问的场所。现在文会已成了村委会,村中戏班的戏箱等物什仍存放在文会中。
历溪的古树林有五六片,为了防止历溪峡谷风冲散了村中的才气村人将北面谷地营造树木,由于历代宗族法规封禁,加上良好的生长环境,古树参天,千年古樟要六人才能围抱过来。以前谁要是偷了树,要按族规处置,重的要活埋,轻的要在宗祠中接受鞭策、压指等等惩罚。正因为如此,水口林里较多地保存珍贵树种,如红楠、樟树等等,古树林的古树,不仅是树中的一道防风屏障,更是一种活着的“档案”与“化石”,它为人们研究天文、地理、历史、宗教等变迁提供了良好的模本。
历史上祁门目连戏班比较多,历溪村又是目连故里之一,目连救母故事在这里可谓是家喻户晓,历溪目连戏班在历史上也是古徽州有名的目连戏班之一。最近几年历溪村在发掘、整理、排练、恢复目连戏工作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使古老的戏曲焕发了青春。真正将古老的戏曲走向了市场,做到了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历溪目连戏班也走出了深山走进了都市。为此,我们专门到历溪进行了采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戏剧研究网 2009-1-8 20:16:32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