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李霞]从民族志的角度读《街角社会》
  作者:李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11 | 点击数:10694
 

  正如怀特所承诺的那样,他尽可能“实事求是”地记录下了在研究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包括如何进入这个社区,如何认识一个街角帮的领头人多克,如何逐步深入地参与到这些小伙子的活动中,如何进入到当地的政治组织中,等等。这些经历,既有艰难无序之后的柳暗花明,也有坚持不懈下的水到渠成。当然,也有各种“蠢事”、错误和失败。怀特还坦诚地记录下了他在实地研究中所经历的这些窘迫和错误。比如他如何试图在小酒店里结交女孩子,结果是自己最后狼狈逃窜;比如他如何试图学着说粗话以期进一步融入街角帮,但遭到多克的批评;他甚至坦白了自己为了能更深地参与进某个政治群体中,在一次市长选举中违法地多次投票。

  通过对自己所采取的参与观察法的坦诚回顾和中肯分析,民族志学者的田野作业过程、操作方法和优势在怀特这里得到了最具体、最生动的展示。这类探讨已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比如他对“参与”和“观察”的关系、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的探讨。而怀特的个人经历,对于即将要开始他们的田野调查的学生们来说,甚至比任何田野调查手册更有启发意义。他那些从不断犯错中得出的经验,于后来者更绝对是深有教益的:比如如何被当地人接受、在田野中学会观察什么、怎么提问,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方向,等等。这也是我(一个曾经的人类学学生)为什么后悔没有在去做我的“田野工作”之前认真读这本书的原因。

  附录的另一内容是展示他在这项研究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这类关于研究方法的交代,在民族志文本中也是很少见的。这方面的记录既包括其研究规划的设定和在以后不同阶段的修正过程;也包括使用何种操作性的方法来探测那些非正式群体中的关系结构。后者包括在各种互动事件中(比如“诺顿帮”中的保龄球比赛)记录下各种互动结果,以及记录俱乐部内各聊天个体的位置交换过程,等等。这就好比在物理试验中记录下每次试验所用的试验器具、材料,以及试验结果数据。怀特相信,“如果我们详细说明我们的理论设想和我们使用的研究方法,别人就可以利用那样的设想和方法来检验我们的结论或对其提出质疑”。——这种可检验性,正是研究之利于学科积累和发展的根基。

  六十余年过去,在民族志的科学性经历了后现代式的“批判”与“消解”之后,《街角社会》所具有的“科学性”力量仍使我折服。它的记录和探讨带给我们的,不是消解完一切之后的暗淡,而是可操作、可检验的科学性的积累。
 

      ■李霞(本报书评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9年4月8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铁梁]一部乡镇级民俗志的开辟性著作
下一条: ·[洪文雄]一部图像的人类学民族志
   相关链接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孙艳艳]修行中的“身体感”:感官民族志的书写实验·[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
·[陈杭勋]多点民族志视角下民间传承群体及其实践与民俗节日差异化·[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