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王铭铭]威慑艺术:形象、仪式与“法”
  作者:王铭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8 | 点击数:18510
 
相比而言,在现代艺术表现形态出台于历史之前,艺术并没有脱离神灵,甚至必须与之有关。
为了说明变化,让我从例子开始。我在闽南乡村做了多年调查,发现戏曲这种东西面临着一种遭际。我们的文化部门为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推陈出新”,用财力支撑着剧团(如梨园剧团、高甲剧团、木偶剧团等等)。这些剧团只有在文化部门举办“文艺展演活动”时才有正式演出机会,平日没有戏演,它们必定存在生存危机,为了求得生存,它们不得已到乡村去演出,像上个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以前那样,在乡间寻找生计。不少剧团下乡,不是为了去“慰问农民”,而是受乡村庙宇之约聘,去村庙前“娱神”。为了谋求生路,剧团派出“营销人员”,如同人类学家那样关注戏剧的“地方性知识”,细致入微地了解各地仪式日程,将之整理出来,形成地方庙宇庆典的日程表。剧团根据这个日程表,去联络庙会的组织者,跟他们形成“大小传统”之间的交易关系。在调查期间,我搭了他们的便车,看到人类学家一般都爱看的民间仪式。村庙前的戏本不是演给人看的,而是为了对于神佛表达感恩而安排的。在神佛的诞辰庆典上,村戏是“娱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村戏“娱神”,并不意味着村民不看它,他们也看,而且看的时候特别投入,边看边谈,边看边娱乐(如打牌、喝酒),将艺术与他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村庙的“非政府组织”(庙管理委员会)通过在其“治理领域”征收神灵诞辰庆典经费,每年能得到数万、数十万,以至上百万的经费。演一场戏,要上千元人民币。戏是在村庙前,对着村庙内的神像演出的。观众为了看戏,只好坐在庙宇与戏台之间。在演戏之夜,神、人、戏成了“三合一”的“共同体”,相互之间不相分离。对于村民来说,神灵平日表现出的“灵验”,若是没有其诞辰庆典的“热闹”来证实,那便是空洞的;人平日生活中对于群体生活的期待,若没有庙会庆典提供的机会和场合来表达,那便是不现实的;戏台平日虽很不起眼儿,有的看起来甚至无非是个简陋的土堆,若没有被人和神观望、被戏剧充实的时刻,那便缺乏任何生气。总之,村庄里的演戏活动,不像我们现代都市的同类活动那样,疏离于生活世界之外。
剧团下乡的旅程,也是一个历史的旅程,这种历史跟史学家理解的历史不同,它的方向是逆时间的,它从现在迈向过去,从现代回归传统。参与到这个旅程中,我们能生动地体会到“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差异。
格罗塞在其《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说到不同于现代艺术的“原始艺术”,他说:
 
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而常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的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格罗塞,1984:234)
 
艺术人类学家若将我们在乡间观察到的艺术,与我们在城里见到的艺术完全对照看待,那可能就会引出格罗塞的“功能解释”,而这种解释因否定了“原始人”和“乡民”的“审美欲望”,而具有某种值得批判的现代式武断。
为了避免犯格罗塞式的错误,我们最好不必对于艺术的城乡之别进行过多诠释,而将注意力集中于所谓“乡民艺术”。
研究村戏的学者,易于关注乡间演戏与乡间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从一个角度看,村戏是村落仪式活动的内在组成部分,那些专门从事表演的剧团,平日可能是区分于乡村生活的,而在仪式之日,它们被一种交换的模式纳入了乡村。对于所谓“民间仪式”中的演戏活动进行研究,学者已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呈现出它们的“宗教内涵”。我所能补充的是,就我的观察,演出活动与仪式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背后是有另一个层次、另一种力量在维持着的。这个层次,这个力量,在闽南乡村表现为仪式专家(特别是民间道士)将演出规定为仪式表演的必要点缀的做法上。
在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的溪村村庙庆典上,来自外村的、远近有名的道士根据自己拥有的道教经典来表演。在庆典举办之前,他们指挥当地村民在庙的内外立坛(祭祀空间)。接着的所有仪式,可以说都是在道士的带动下进行的。道士诵读一套套经书,因时而动,声嘶力竭,手舞足蹈,召唤着天地人神的合一。他们的表演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将神兵天将、地方神、道教神,以至帝国的正祀召唤而来,使之形成内外之分,使兵将在庙宇之外的空地上驻扎下来,在道士的号角声中演示着他们的力量,使天神和地方神进入庙宇,同管辖村子的村神一起过生日。如为了研究道教而成为道士的欧洲人类学家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所言,道士科仪的表演,为的是将庙宇区隔出其他空间,使之成为一种与神灵有关的“时空圈子”(Kristofer Schipper, 1982:48-54)。根据道教经典的规定,在特定的仪式时刻演奏音乐、唱颂歌谣、“以身作则”,使他们诵读的经书与他们的“行为艺术”完美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地方戏剧团被道士安排演出一系列剧目,有的戏与帝王将相有关,有的戏与伦理道德有关,而同样重要的是,演出这些剧目之后,在规定的时刻,演员被要求打扮成八仙,他们徐徐进入庙宇,一一向村神行礼。
村庙庆典的内容如此丰富,以至于研究艺术人类学的学者,若是要完整地用我们的“科学语言”来再现仪式可能是梦想。于我,艺术人类学家若是要研究这样的表演,兴许须同时关注以下难以同时呈现的“事实”:
1.仪式专家运用的科仪经典的内容;
2.被诵读出来的科仪经典之具体呈现方式,及与特定仪式的时间安排和空间布置之间的关系;
3.科仪表演与道士的音乐、舞蹈表演之间的“节奏对应关系”;
4.仪式专家表演的仪式,内容上表现的天、地、人、神“混融”于庙宇的面貌;
5.不同阶段的仪式表演,针对的仪式从请神到送神之间过渡的具体作用;
6.由专业剧团表演的戏剧,与仪式专家表演的科仪经典仪式之间的配合关系;
7.仪式专家与专业剧团表演,得到的庙会“头领组织”(由一般村民选举组成)与一般村民的配合。
清单还可以接着罗列下去,但到此似乎已能呈现出“乡民艺术”丰富的社会内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建宗]仪式与功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陇中社火
下一条: ·[张勃]白居易的节日生活
   相关链接
·《民族艺术》:2024年第2期目录·《民族艺术》:2024年第1期目录
·《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目录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
·《民族艺术》:2023年第5期目录·《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3期目录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明静]淄砚考·[于翔]心流:女性剪纸群体的最优心理体验
·[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邬梦茜]浅析民间艺术的遗产化
·[卫才华 冯晶]新中国成立前后曲艺宣传的艺术机制与话语嬗变·[姚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表演艺术——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视域融合看中国保护实践的路径选择
·[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