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牛学智] “底层叙事”为何转向浪漫主义?
  作者:牛学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31 | 点击数:9733
 


  当然也经常能见到批评的文字,总乐意用“投合消费主义”、“迎合大众口味”、“娱乐化”等等自认为尖锐的武器指责这一类文学的写手,还十足地觉得问题可能就在这里。实际上,底层文学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思想、价值、良知之类的批评,差不多早已是对牛弹琴。因为人家的目标或者用意,就是建造一个个围绕“和谐”、“幸福”、“盛世”的传统文化。准确地说,他们只在乎昔日哭鼻子抹眼泪的人在文化中如何被改变,变得如何安详、快乐、诗意的事,而不在意建造出来的文化氛围如何遮蔽、歪曲哭鼻子抹眼泪的人的事。别尔嘉耶夫对奴役人的“个体人格”的诸多因素有过精辟的见解,其中在谈到美感的诱惑与奴役时,他写道,宗教的唯美主义全副身心地关注宗教仪式,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由此进入麻醉状态;道德的唯美主义以人的美和美感代替人的具体生存和人的个体人格;哲学的唯美主义,则放弃追求真理,仅朝向审美者,仅注重人的某种激情状态,仅关心和谐与不和谐的建构;而政治的唯美主义则摈弃正义、自由,跟哲学的唯美主义一样,仅仅钟爱某种激情状态。
  以此观之,由当初的尖锐、勇毅转向到实际上的伪浪漫主义的“底层叙事”,表明它只是一个全然生活在自己的感觉和激情状态中的审美者,那么,这种仅关注“怎样”,而不关注“是什么”的被动主体,其灵魂结构体察过的事物,只能是以对现实的回避为前提。他们不再找寻真理,当然也不会发现真理。就像别氏说过的,“找寻”是主动性,不是被动性。同样,“找寻”意味着奋斗和挣扎,而非顺从。
  表面看,这是当代中国作家思想的眼光不够深透所致。譬如颇有蜂拥之势的“底层叙事”,眼睛就盯着吃喝拉撒睡那么点事,等这点事过了,再往下走一步,涉及同类长期以来被困顿的精神问题,没人愿意深究,基本上是集体性近视。骨子里,则不能不说与近年来大力倡扬的某一路文学传统有关。汪曾祺的确开启了当代不谈政治、少谈政治的文学先河,沈从文的启示似乎也在任时局怎样变动文学总要在“人性美”(多数模仿沈从文的创作者并不愿深究“美”的背面还隐藏着什么)上有所建树。至于张爱玲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热”,人们在反复的阐释中已经没有太大的热情审视张爱玲的“悲凉”了,张爱玲留给当下文学创作者的遗产恐怕只有不辨、少辨善恶是非,只有“好玩”的“世俗之心”。在如此普遍而异口同声的文学气流中,我敢说,文学只能出产大同小异的“文化价值”、似是而非的时代信息和十分过气的诗意浪漫。不可能诞生高屋建瓴的大悲悯、顶天立地的“个体人格”和透彻人心的真抒情。本来很有前途的“底层叙事”突然收敛起犀利的批判锋芒,进而不明真相地醉倒在浪漫主义怀抱,意欲何为?也许本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问题。

 (刊于《读书》2009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保持“一国两制”好
下一条: ·[王毅]中国式治水社会的制度病灶
   相关链接
·[梁韵彦]南渡坡仙:广州祠堂壁画中的苏轼图像研究·[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陈亚琼]声音的书写:“理想集体”的话语表达·两个瞬间
·国家的与超越国家的民俗学:对象与视野·[王霄冰]浪漫主义与德国民俗学
·[王霄冰]浪漫主义传统与中国民俗学者的责任·普通人的社会权利与历史述说
·[焦虎三]白马服饰图纹的特点与底层结构·[陈怀宇]赫尔德与中国近代美学
·[威尔森]赫尔德:民俗学与浪漫民族主义·[袁志英]“病态”的德国浪漫主义
·[刘晓春]从维柯、卢梭到赫尔德──民俗学浪漫主义的根源·[王振忠]逝去的城市风情
·[岳永逸]当代北京民众话语中的天桥·[郭于华]作为历史见证的“受苦人”的讲述
·[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 [刘继明]我们怎样叙述底层?
·[唐小兵]底层、知识分子与民粹主义·[唐小兵]底层话语与大陆知识分子的内部分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