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刘锡诚]中日金鸡传说象征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4 | 点击数:25661
 
这些传说与日本的同型传说同中有异,就我读到的传说来看,主客关系恰恰倒了个个儿。例如日本冈山的《金鸡》传说里写了一个大富翁,向来此地的游方僧显示自己的财富,游方僧不以为然,拿出一只金鸡给他看,金鸡能啄米。趁游方僧离去的路上,用刀把他杀了,抢来了金鸡,但金鸡从此不再开口。[32] 会津传说,古时有一游方僧,从越后直奔会津这个地方走来,因为来到会津的吉平,恰好赶上日落,遂在村里一家借宿。游方僧所背的木箱里,装有一只用黄金制作的能报时辰的希奇古怪的鸡。借宿的房主人把它悄悄地偷出来藏匿起来。第二天早晨,游方僧起来一看,金鸡没有了。游方僧到处找,找遍所有地方也未能找到,便跳进两性池里去了。相传池里的精灵大蛇,就是这个游方僧变的。[33] 早先,信州的松本平地方有个叫仓科的财主进京都进宝,把很多财宝驭在马背上。在妻笼这座旅馆留宿,有三个强盗企图在途中抢这些宝物,其中一个强盗进入旅馆藏起来,等夜深人静时偷偷溜出去。大财主来到马笼山顶路上的字男垂这地方,三个强盗从后边跳出来,用竹枪将财主刺死,抢走了财宝。就在这个时候,宝物之中——金鸡,落入大河里流进瀑潭。即使如今元旦早晨,这金鸡还在这里报晓。[34]
 
我们从这两种类型的传说中的出的结论是:
(一)抢宝型也好,盗宝型也好,都是私有制的产物。私有制出现后,才产生了据宝己有的观念和抢宝与盗宝的行为。金鸡传说与财富之间的象征关系,是通过有价值的金子体现出来的。
(二)除描写金鸡与蜈蚣和龙讨还头上的角,[35] 以及单纯描述金鸡为什么报晓的动物故事外,单纯的鸡传说和金鸡传说,大多与山川名胜和地望由来有一定的联系,主要是人民观念中把鸡看作一种“五德”兼备的神禽,特别是从其“扦难固守”看家的品德,而引申为镇山之禽。
(三)与山神信仰有关。这是大藤时彦文章中指出的。中国古代也有材料可证。《史记·封禅书》曰:“作鄜畴后九年,(秦)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阪城祠之。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荣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雊。以一牢祠,命曰陈宝。”《正义》:“《三秦记》云:太白山西有陈仓山,山有石鸡与山鸡,不别,赵高烧山,山鸡飞去,而石鸡不去,晨鸣山头,声闻三里,或言是玉鸡。《括地志》云:陈仓山在岐州,或陈仓县南。又云:宝鸡神祠在汉陈仓县故城中,今陈仓县东,石鸡在陈仓山上,祠在陈仓城,故言获若石于陈仓北阪城祠之。”明明白白说是对鸡的信仰,这种信仰也许与太阳崇拜有关(前文已述,此处不赘)。
(四)有灵观念渗透于所有金鸡传说之中。鸡可以变人,变精,变石头,变大蛇精。鸡是精灵,可以镇山、镇水;鸡又是可供作牲牷的毛六牲之一。
(五)鸡能以啼鸣给人带来财富,带来幸福,带来好收成,使战将在战争中得到良机。因此,鸡有判断凶吉祸福的象征含义。鸡骨被认为是可以用为卜具的材料,与龟甲、蓍草一样具有寿考的特点。
 
 
我们从对中日两国古代的和现在还在流传的金鸡传说与关于鸡的象征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可以的出结论:两国金鸡传说的相似性,主要来源于思维方式——象征的共同性,尽管传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因素。中日两国人民中间,对鸡的信仰大致是相同的,都认为鸡是作为太阳的象征的一个司晨的神禽,它有驱除黑暗、镇压邪恶的作用,因而受到崇祀。这种象征思维渗透到各个不同时代产生的、反映不同时代现实生活的传说之中,形成一种多层的文化积淀。又由于两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例如忠孝、报恩与仁德的关系),而显示出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种种情况。
 
19913月于北京
 
[附记]:此文系笔者向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办的“中日民俗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1991年)提供的论文,发表于《文学评论》1991年第4期;后收入贾蕙萱、沈仁安主编的会议论文集《中日民俗的异同和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9-03-04 11:50:00

上一条: ·[朝戈金]从“荷马问题”到“荷马诸问题”
下一条: ·[富育光]满族传统说部艺术——“乌勒本”研考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朱林]民间传说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
·[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
·[杨云昊]白族乡戏吹吹腔的民间传说与神灵叙事·[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徐洪绕]徐福传说的可能及价值·[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
·[吴玟瑾]乾隆下江南口头传说中的唬弄特质·[王淑英 范家婧]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李宓本主形象分析
·[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宋赫]史事传说的传奇形态及其创编动力·[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任正]论苏东坡传说的大故事文类与文体之美·[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
·[宁文忠 蒋青芹]民间传说在地域社会中的流变·[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