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刘锡诚]中日金鸡传说象征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4 | 点击数:25665
 
 
三、恩与报恩
与中国和日本的伦理道德准则相适应,金鸡传说中包含有相当数量的报恩的传说。
西本鸡介编《日本民间故事》里有一则题为《母鸡报恩》(宫城)的故事说,有一家人家的母鸡突然叫了起来。一般报晓的任务,是由公鸡担任的,母鸡啼鸣,预示着要发生灾祸。主人对这只母鸡厌恶了,拧着鸡脖子,把它扔到了海里。艄公拉网把这只母鸡拉上岸来。母鸡在奄奄一息之际,仍不忘养它的主人,说:猫要害死主人;如果猫从主人的茶盅上跨过身去的话,茶盅里的茶千万喝不得。说完,母鸡就死了。事情正如母鸡预言的那样。主人把猫杀了。
日本民族学家川岛武宜在为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著《菊花与刀》所写的评论《评价与批判》中说:“日本的社会结合大部分是雇佣或领导与服从的关系,而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自由意识这一媒介的结合,这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但这种关系究竟是由什么样的意识来加以维持的?是由什么规范体系来加以确立的?可以说,这方面的论述,在我国至今尚述鲜见。我认为应当承认,这种关系最本质的要素就是两个原理,其一是‘恩’的原理,其二是家族制或‘家’的原理。”[17]《母鸡报恩》正是建立在“恩”的原理之上的民族之“恩”与“报恩”这种义务与履行义务的图画。母鸡接受了主人的养育之恩,知恩而报是它的义务。当它预知猫将害死主人的信息之后,不顾主人因它啼鸣而将其扔入海中的非德之行,依然忠于主人,捐弃前嫌,知恩必报。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说的,这里显示的是日本式的“恩”,是一种对缺乏“德”的施恩者所回报的“恩”,与中国人的“报恩”是大相径庭的。本尼迪克特说:“日本人把这些德绝对化,从而背离了中国人关于对国家的义务和孝行的概念。”“中国人设定一种凌驾一切之上的德作为忠与孝的条件。这个德即是仁。”“‘仁’被彻底地排斥于日本人的伦理体系之外”。[18] 可惜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大藤时彦先生的文章《金鸡传说的形成及其研究》里没有涉及。
中国的动物报恩故事极为流行,钟敬文先生在他的《中国民谭型式》一文里曾经列出三个类型。[19] 金鸡报恩故事是整个动物报恩故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关于报恩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准则。
浙江雁荡山一带流传的《金鸡峰》说,农夫李少贵的老婆打柴时遇到一条大蛇正在盘食一只山鸡,便用柴刀砍死了蛇,救出了山鸡(金鸡)。后,金鸡为了报救命之恩,每天到李家屋里下一个金蛋,每个金蛋里有一块金子。财主王不义起了呆心,要逮住金鸡。抄李家,用网捕金鸡。金鸡被打断了一只翅膀,鲜血染红了溪水。金鸡因伤势过重,死于仙姑洞前的山坡上。李家夫妻用金鸡遗下的金子修了一座桥,就叫金鸡桥。[20]
河南流传的《鸡公山的传说》说,早年鸡公山一带是大海,金哥打渔,是岛上的主事人。有一天,一只大雕叼着一只雏鸡,这雏鸡就是王母娘娘司晨鸡的女儿鸡娥。为了报恩,鸡娥的父母鸡公鸡婆把他接至司晨宫,为二人举行了婚礼。下界有九条恶龙为害人民,金哥下来为民除害,鸡娥让他吃下一颗金蛋,金哥长出了硬喙、翅膀、金色羽毛,成了一只大雄鸡。[21]
与日本的《母鸡报恩》相较,四个中国同型故事的施恩与报恩观念是不一致的。中国的观念强调的是德、仁与报恩的一致性。在中国故事里,没有施恩者的恩与报恩者的义务的分离现象,而在日本故事里则强调了这一点,即主人曾经背信弃义地想淹死鸡,鸡却捐弃前嫌,不计较主人的缺德而报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9-03-04 11:50:00

上一条: ·[朝戈金]从“荷马问题”到“荷马诸问题”
下一条: ·[富育光]满族传统说部艺术——“乌勒本”研考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朱林]民间传说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
·[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
·[杨云昊]白族乡戏吹吹腔的民间传说与神灵叙事·[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徐洪绕]徐福传说的可能及价值·[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
·[吴玟瑾]乾隆下江南口头传说中的唬弄特质·[王淑英 范家婧]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李宓本主形象分析
·[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宋赫]史事传说的传奇形态及其创编动力·[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任正]论苏东坡传说的大故事文类与文体之美·[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
·[宁文忠 蒋青芹]民间传说在地域社会中的流变·[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