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张举文]重认“过渡礼仪”模式中的“边缘礼仪”
  作者:张举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17 | 点击数:36833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存在于民俗学研究中的对哲乃普的“过渡礼仪”模式与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观念的混淆,特别探讨曾被误译和误解的“边缘礼仪”及其现实应用;然后通过“过渡礼仪”模式分析礼仪行为的层次及其对个体与群体的“边缘”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此模式对人类礼仪行为做出关于心理的和文化背景的阐释,在承认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前提下,尽力做出符合特定社会条件的对某群体文化的共同传统性的阐释。
[关键词] 过渡礼仪;边缘礼仪;阈限;人生礼仪;巫术-宗教;世俗-神圣;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3-0025-13  

 
一、引言
 
中国民俗学在上世纪80年代的重建中,自然地引入了哲乃普(ARNOLD VAN GENNEP)的“过渡礼仪”(RITES DE PASSAGE) 思想。然而,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有关民俗活动中的礼仪行为的研究,或是没有提及“过渡礼仪”模式;①或是在介绍或应用有关“过渡礼仪”模式时,有的将其视为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②(如受《仪礼》和《朱熹家礼》等的“人生礼仪”的概念影响,以生冠婚丧为“过渡礼仪”),有的没有使用统一的(翻译)术语,③有的使用得不够正确,以致误用误导。④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没有完整的中文译本很可能是其根本所在,因为误译和误用可能直接源于影响更大的英文译本和有关英文著述。
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过渡礼仪”模式的原本意义,指出翻译过程中失落的意义;特别是通过对“边缘礼仪”的理解和应用,探讨这一理论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被发展的可能,以期抛砖引玉,有助于民俗学研究。因为对日常生活中的“过渡礼仪”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人类行为的共同心理和文化因素;理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民俗行为;容忍和缓解个体间与群体间基于礼仪行为的文化冲突;反思当前的少数族群和弱势群体的“边缘化”;以及关注传统礼仪习俗与当代行为模式之互动等问题。
 
二、哲乃普其人及其著作
 
阿诺德·凡·哲乃普 (1873~1957)对民俗学及整个学术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和意义深远的。哲乃普对民俗的界定特别强调对活人的习俗和实践活动的研究,在方法上寻求民俗实践的整体规律。他坚持运用“生物学”(指对活人和生命运作的研究,不是严格意义的生物学)方法来研究民俗,归纳出“过渡礼仪模式”,注重其普遍性,因此也赢得后世的继承和发展。
哲乃普被视为结构主义的先锋,法国民族志学的创始人,法国民俗学大师,其“著作构筑了19世纪末的民俗学著作与当代民族志学著作之间的枢纽”。(BELMONT,1980:151)哲乃普坚持使用“民俗”(FOLKLORE) 一词,特别是从1924年他全身心研究法国民俗以来。他不但对法国,也对欧美后来“民俗”与“民俗学研究”在学术界地位的确立起了很大的作用,是“欧洲民俗学研究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COCCHIRARA,1981:495)以致邓迪斯评价道,倘若建立民俗学家名誉榜,哲乃普无疑居首,因为“也许可以公平地说,民俗学分析性著作对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没有一部可超过这部经典研究”。(DUNDES,1999:99-101)
哲乃普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女儿于1964年出版的《哲乃普著作目录》记录了437篇出版物。他所编著的多卷本《法国民俗手册》至今仍是研究法国民俗最重要的著作。而其中的章节安排完全遵循了《过渡礼仪》的结构,即从生至死,从周期的日历到对节气变化的反应。(对哲乃普其他著作的探讨将另处再议)
《过渡礼仪》(LES RITES DE PASSAGE)无疑是哲乃普著作中最重要的。①哲乃普在晚年回顾自己的著作时写道,“坦白地说,虽然我并不太看重我的其他著作,但《过渡礼仪》就像我身上的一块肉。它是我彷徨了近十年,犹如内心里突然出现一束光明驱散了黑暗后所带来的结果”。(BELMONT,1979:58.ALSO,ZUMWALT,1988:85.ORIGINALLY, VAN GENNEP,1911A:512)的确,哲乃普发表《过渡礼仪》之后,“过渡礼仪”的模式和思想一直主导着他的著作,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过渡礼仪”模式已成为民俗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被学者普遍地接受为一种地位变化的社会机制”,(SANTINO,2004:368)也成为人类学和其他学科研究仪式的一个经典性概念。当然,对哲乃普的批评也不少,但几乎都是抱怨他没能将其思想更进一步地展开。格拉克曼在英文译本出版两年后所编的文集中以《过渡礼仪》为题目,较全面地分析了这一思想,也许代表了英文世界较早的集体反应。格拉克曼认为最早忠实地应用哲乃普这一模式的只有瑞诺 (JUNOD)一人,并写道,如果他给学生推荐有关过渡礼仪的研究,宁肯推荐瑞诺,也不推荐哲乃普,尽管他承认在他当学生的20世纪30年代他对哲乃普的模式很有兴趣。格拉克曼对哲乃普未能深入展开讨论这个模式感到不满,认为拉德克利夫-布朗 (RADCLIFFE-BROWN)比哲乃普分析得更深一步,尽管前者从没提及后者(可能是前者认为自己也发现了相似的规律,不必引用后者)。格拉克曼还进一步批评道,“哲乃普、弗雷泽 (FRAZER),以及泰勒 (TYLOR)都没能很好的理解社会,…… [他们]所看到的仪式是心理活动和思想的结果,而其实应理解为围绕仪式的社会关系”。(GLUCKMAN,1962:14-15)但他强调说,哲乃普等人被现代分析所超越,可我们的进步丝毫不能说明我们可以降低对他们的贡献的评价。有趣的是,特纳在该文集中的文章则没有明确引用哲乃普之处,尽管他对“过渡礼仪”模式已有了极大兴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周春]村落讲述传统与社会变迁
下一条: ·[李丽丹]现象与功能:民俗的分层及其变化关系
   相关链接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马滟宁]弥漫的神性:传统年画中的民间信仰
·[石子萱]试析兰州市区正月十五“跨火堆” 仪式·[李永平]“大闹”:热闹”的内在结构与文化编码
·[袁泽锐]象征人类学视阈下的开光仪式探析·[乔英斐]阈限世界的创造
·[宋靖野]从仪式理论到社会理论:过渡礼仪的概念系谱·以“过渡礼仪”为关键词
·“经典概念的当代阐释过渡礼仪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会议议程·[会议通知]“经典概念的当代阐释:过渡礼仪的理论与经验研究”
·[肖文朴]桂东盘瑶“度戒”仪式中的几种信仰体征·[张经纬]就算在潘多拉星球,也要遵守过渡礼仪
·[法]范热内普 著:《过渡礼仪》·[唐启翠]歌谣与族群记忆
·[高丙中]作为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萧放]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
·[高丙中]元旦与春节——作为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萧放]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