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金荣华]论《智救王国》和《梁祝双状元》在女权运动史上的意义
  作者:金荣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5 | 点击数:10029
 
 
 
中国有着悠久的尊老传统,“尊老”主题明确的《老人智救王国》在中国广为流传是容易理解的。《妇女智救王国》罕见流传当然也有其原因,晚近之世出现在梁祝传说里,则也有其意义,与明朝所出现的大团圆结局不能一概而论。兹就所见,试述于次:
(一)中国农村有着大量的巧媳妇故事,内容都是农村生活的一些事情,情节则是巧媳妇巧妙地解决了公公或其他男性提出的种种难题。在传统习俗和社会制度都是男性占优势的环境里,巧媳妇故事群所不言而喻的意义是“妇女的聪明才智不在男性之下”。这类故事的大量流传,则表示了故事的涵意是被人们所接受的。
(二)《妇女智救王国》固然也是凸显妇女的智慧,但故事的架构无法融入基层农村,故事里的妇女是朝廷大臣的媳妇,否则不会有机会替国王解决困难。对农夫农妇而言,它远不如巧媳妇故事亲切,要以独立形式和巧媳妇故事群并存于中国是很困难的。
(三)前引《冲波传》里的采桑娘故事,把场景从宫廷移至乡野,受困求援的是周游列国的孔子而非国王,农家妇女的出场便自然而合理了,只是把受困而一筹莫展的人设定为孔子,对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的孔子,未免有些戏谑和调侃。但是,戏谑和调侃是表层的,它的深层意义是妇女视野的放宽,她们较量才智的对手,已不仅是同在农村的公公或其他男性,现在也有信心和社会上的精英分子读书人较量了。《冲波传》不知是何人所写,书已亡佚,也不知成于何时,然而引述它的马骕是清初之人,所以采桑娘的故事可以确知在明朝已经流传。在明朝的民间出现“采桑娘”这样凸显妇女才智并调侃孔子的故事,在当时是思想上的一大突破。
(四)梁祝故事的主体,从祝英台的男扮女装出外求学,到后来的殉情合塚,真正的主角是祝英台,梁山伯只是陪衬。此外,故事的结局固然显示了祝英台对爱情的坚贞,但在情节开展过程中,给人深刻印象的是祝英台的机智敏慧。随同梁祝传说在民间长期而广泛的流传,祝英台和她的机智敏慧必然获得广大妇女的认同。那么,把《妇女智救王国》接续在梁祝传说的主体之后,把智救王国的妇女具体设定为祝英台而有梁祝双状元的结尾,就故事的社会意义看,它便不仅是梁祝传说的补偿性延续,还透露了女性更多的自觉和自信,并且凸显了政治制度的不公平。
(五)在从前,取得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途径是参加政府举办的考试,经由考试成为地方性的秀才,或是全国性的进士。进士的第一名称状元,是极高的荣誉。由进士出仕为官,最高的职位可任宰相。但是这些都是男性的专利,女子的才学再高,也没有机会和男子在这方面竞争,她们的地位只能依附在丈夫或儿子身上。如今受到认同的理想妇女祝英台出现了,聪明机智有才学。她和梁山伯师出同门,梁山伯的才学能中状元做宰相,相较之下,祝英台又何尝不能呢?所以不能,只是因为受限于科举考试只能由男性参加的缘故。既然是由于制度上的不公平,祝英台无法中状元做宰相,那么就安排一个特殊事件取一个特赐状元吧!从农村巧媳妇故事群所表示的女性生活智慧不输(或超越)男性,到采桑女子的不输(或超越)读书人,再到受了教育的祝英台应该也可以做状元,民间女权思想的发展,就在一连串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里清楚地反映了出来。
(六)如果把清朝出现的《梁祝双状元》故事,和同时一些女性作家所作流行于南方民间的弹词①放在一起观察,这种女权思想是更加明白的。检视谭正壁《弹词叙录》所记的两百部弹词,其中有女扮男装去应试而中了状元做宰相情节的作品有五部,其中两部(《四香缘》和《白鹤图》)撰者不详,其余三部(《玉钏缘》、《再生缘》和《笔生花》)的作者都是女性。在这三部作品中,《玉钏缘》的作者佚名,仅知是明末的母女二人,《再生缘》的作者是清乾隆年间(1785年前后)的陈瑞生,《笔生花》的作者是清道光年间(1845年前后)的邱心如,都是文献可考的卓越才女。这些才女在作品中不约而同地出现女扮男装中状元、做宰相的情节,正显示了她们对于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不满。在现实社会里既然不能应试出仕,那么就只好把这样的抱负寄托于故事吧。
(七)中国知识界对女权的呼吁,始于清季鸦片战争(1840-1842)前后,起初的重点在废除妇女缠足,继而论及社会地位和女子教育,但直到民国建立,尚未见女性政治权利的提出。从《梁祝双状元》的故事看,民间在这方面的主张,是明显地早于知识界的了。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晓春]维柯的“诗性智慧”──民俗学史的视野
下一条: ·[刘锡诚]梁启超是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人
   相关链接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焦菲]梁祝传说研究述评
·[陶立璠]“梁祝”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名人故里开发调查:最初积极争抢 最后却半途而废
·名人资源争夺战频上演 梁祝墓女娲遗骨粉墨登场·[刘红]论梁祝传说在白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原因
·湖北南漳发现光绪年间“梁祝”唱本·《梁祝》版权纠纷折射民间文学法律保护缺失
·[刘魁立]梁祝传说漫议·[陈志勤]从地方文化到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梁祝传说”
·[施爱东]故事的无序生长及其最优策略·[施爱东]从梁祝传说的结尾看民间故事的生长机制
·[施爱东]梁祝故事是怎样结尾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