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盛燕 赵旭东]从“家”到“庙”
——一个华北乡村庙会的仪式变迁[1]
  作者:盛燕 赵旭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4 | 点击数:42888
 

 

【论文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寺庙和宗族祠堂复兴的在全国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通过参加2007年范庄的龙牌庙会,详尽地描述范庄龙牌会的仪式过程,并与龙祖殿修建前的仪式进行比较,从仪式变迁的角度来分析龙祖殿修建前后政府、会头和学者的关系。也正是因为龙祖殿的修建,才有了从“家”到“庙”的过程,“家”是一种家庭的,内部的表征,而“庙”是公共的,外部的表征。从家到庙,也是龙牌会从地方信仰向公共事物——龙文化遗产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家、庙、龙牌会
 
问题的提出:一个地点的学术史
范庄镇位于河北省赵县城东小滹沱河故道,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古镇,范庄村处于镇中心。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范庄都会举行热闹的龙牌庙会,这一盛会不仅仅是当地人民的节日,也吸引了不少中外专家学者的目光。最早研究范庄龙牌会的是河北民俗学会的刘其印先生,据刘其印先生介绍1991年他来到范庄考察民俗,当时范庄人给他介绍了二月二的龙牌会。
当刘其印见到龙牌上书一行字“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时大感惊讶,他认为这在中国各地龙崇拜之中是绝无仅有的,在这里的龙神并不是龙王的代表,而是炎黄子孙所称的龙祖。[3]中国自古以龙为帝王的象征,“真龙天子”早已是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名词,而且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刘其印认为他发现了一块瑰宝,赞誉龙牌会是“祖龙崇拜”和“图腾崇拜”的活化石(刘其印,1997),[4]并邀请了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刘铁梁教授、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等一批民俗学界的学者来研究范庄龙牌会,由此便揭开了范庄龙牌会16年的学术研究史研究的序幕。
16年以来,也曾有许多外国学者到范庄考察龙牌会,如英国的王斯福、日本的龙川麻子、韩国郑然鹤等一批外国学者。[5]最早的一批研究者主要集中在河北民俗学会,他们在其内部发行的通讯《风俗通》和《河北省民俗学会简报》中发表了大量与龙牌会相关的文章,如“范庄二月二“龙牌会”——龙崇拜的活化石”(刘其印,1997)一文是刘其印对龙牌会研究的主要成果,阐述了范庄庆祝“二月二”节日与中国其他地方不同,而是设“皇天大醮”进行敬祭,并简要介绍了龙牌庙会的过程。刘其印还对诸多古籍中龙的表述做了一番查证,提出范庄龙牌的特点是将“龙”与“老天爷”相提并论的。刘其印详细描述并分析了范庄的勾龙传说,指出其是古春社节与二月二节的融合而形成的附会,但也认同龙牌会具有多重价值与功能。随后又有许多当地和外地的学者参与到龙牌会的研究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走进‘龙牌会’”(叶涛,1999)、“‘龙牌会’”初探(周虹,1996)、“赵县范庄镇‘二月二龙牌会’的由来”(武文祥等,2001)、“中国龙文化园地的一支奇葩”(张焕瑞,2001)。这些文章都被列入河北省首届龙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之中,但是早期对龙牌会的这些考察偏向于民俗学方向,写作风格也较为类似,主要是对龙牌会这一民俗活动的由来、过会盛况进行描写介绍,初步研究了社区神、家神等概念以及专家学者到访范庄对龙牌会的影响。这些早期研究对龙牌会的宣传起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也为龙牌会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95年,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刘铁梁等在范庄镇南庄村建立了中国民俗学会调研基地,自此每年都会有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博士生来范庄庙会考察,并与龙牌会组织者开研讨会,形成了每年到范庄庙会考察的惯例。1996年,龙牌会的考察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包括英国王斯福教授在内的许多人类学者和民俗学者到访范庄,由此“龙牌会”在学术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成为继妙峰山之后又一个庙会研究重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三农中国2009-01-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涛]走进“龙牌会”
下一条: ·[萧梅]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问题(上)[1]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周波 李扬]家谱中的女性书写变化与社会结构固化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张永钦]夫妻权力分析:入赘婚家庭关系与家庭决策模式探讨·[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叶婷婷]温州市永嘉县高额嫁妆与家庭结构关系研究
·[杨建国]山西应县龙王信仰及其演变初探·[杨吉然]滇西地区的村庙祭祀
·[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文忠祥]“赋魅”自然: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问题思考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