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西村真志叶]反思与重构——中国民间文艺学体裁学研究的再检讨
  作者:[日]西村真志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3 | 点击数:19103
 
(一)体裁难以区分
国内学者对体裁学研究的批评,首先集中在体裁概念的层面。追究原由,国内研究者对体裁概念的质疑大多来自他们在体裁分类上曾经遭到失败或陷入困境的切身经历之中。广义的民间故事也罢,广义神话也罢,民间叙事也罢,在这些调整体裁概念的尝试背后,始终存在“有些作品的体裁介乎二者之间,尤其是传说和故事,有时简直难以区分”(程蔷,2003:1)诸如此类的困惑。
首先要确认的一点是,体裁区分的困难显然不能成为取消体裁概念的正当理由。假如我们把区分概念的难度当做抛弃概念的借口,学术研究则无从可谈。体裁区分的困难正是我们必须反思和加强体裁学研究的原因之一。
其次,体裁也不会因那些介于两种体裁之间的反常现象而消失。例外的出现总是以某种规则的存在为前提。那些超出体裁规律的反常现象,正因为它们的侵犯行为反而暴露出某种规律的存在。直到这些现象的特殊性一旦得到研究者的认可,它们便构成一个独立的体裁,从特殊又变为一般。较典型的例子便是被李扬视为“向民间传说的转化”的民间故事。由于“解释事物来历传说的结尾的附加”和“具体人物的出现”,有些民间故事文本似乎处在民间故事和传说之间。其实,这些个别文本的违规所证实的便是民间故事不具有解释性结尾和具体人名这种规则。它们并没有模糊体裁之间的界线,反而明确体裁概念。只要研究者认识到这种现象并非少数,将其概括为“传奇故事”(刘守华,1980:26),那么,这些个别文本不再是特殊的例外,从此变为一种常见体裁。
同样,今天“民间叙事”一词得以盛行的局面,并不意味着体裁已经消失。当研究者采用这一术语时,他实际上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体裁,按照“叙事”这种标准区别于“民间韵文”、“民间抒情”等体裁。民间叙事仍是一种体裁,而且是具有“叙事”这种明确特点的体裁。它只能说明无法取消体裁概念的事实。
(二)现有体裁系统的失效
正如上述,目前研究者对体裁概念的质疑,大多出自他们曾经为体裁分类所困扰的经历。而他们之所以为体裁分类所困扰,一个重要的原因便在于,现有的体裁系统已经无法适用那些逐渐增多的国内资料和研究者日益转移的问题意识。
现有体裁系统的失效现象,在现代的、地方的以及民族的体裁上面尤为明显。随着范式的转变,这些过去视而不见的体裁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之中。有些研究者开始把诸如都市传说、校园圈套故事等体裁视为“民间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传承条件发生巨变的形势下通过自身变异来获得持续传承的一种表现”(安德明,1999);民族志诗学的研究成果,则让更多的研究者发现了地方性体裁和民族性体裁的存在。他们主张“以本土叙事模式来替换一般意义上‘文类’研究”,以走近“本土口头传统”(巴莫曲布嫫,2004)。由此一来,现有的体裁系统对这些体裁自然无所适从。
与此同时,有些研究者也开始用新的目光去看待过去的体裁。如杨利慧以女娲为线索,纵横各种体裁,努力把神话解放于“原始”的箱笼,去挖掘女娲神话被编入到现代社会并对现代人产生意义的一面。由她操作的“神话”概念,无疑超出了《民间文学概论》所规定的范畴。而谁也不可否认,她的女娲神话研究是诞生在新的问题意识和概念操作方式中的、名副其实的神话研究。
就以上两种情况而言,由过去的研究范式所确定下来的规范基本上失去了原有价值。而令人困惑的一点是,我们研究或操作这些存在于已有规范之外的体裁,仍然无法脱离体裁系统。原因是很简单的,即在体裁系统之外不可能存在体裁。借用法国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T.Todorov,1978)的话来说,“某种新的体裁总是过去的某一个或若干体裁的变形,即因交替、移动、结合而出现的变形”,体裁便是这种“不断变形的体系”(トドロフ,2002:54)。的确,诚如美国民俗学者邓迪斯(A. Dundes,1971)所言,“民俗学或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很大领域并不适应现有体裁系统的规范,而且只要体裁研究范式普遍存在,它也就不会被发现”(Ben-Amos,1981:xiv)。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假如研究者不能够把这些“不适应现有规范的很大领域”视为单独的体裁或找不出它和其他体裁之间的关联,它们也就无法真正成为民俗学或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这种对象的客体化在后现代的学术反思思潮中或许意味着一种科学主义。但无论研究者肯定与否,所有概念都是一种组织系统,为了我们能够察觉到这些体裁的存在并由此产生相应的问题意识,还是需要一种作为“潜在的组织原则”的体裁系统(参见莫兰,2002:138-146)。
退一步讲,即使我们可以在体裁系统之外的真空状态中操作体裁,大概只有研究者将其放在与其他传统体裁之间的关联中进行考察,有关它们的形态、内容及其现代性等基本问题的讨论才能深入下去,“地方知识和普遍知识之间的双向对话”(巴莫曲布嫫,2004)也才能充分展开。另外,为了研究者之间进行对话,体裁系统仍是必要的基础之一。每个研究者在缺少通约性的情况下运用自定义的体裁,这实际上意味着个人话语霸权的行使。由此可能导致的结果——学术规范的混乱——是国内民间文艺学界在其形成时期亲自经历过的。虽然今天的个人话语霸权主要是对其他研究者主体而言,在其背后可能存在着研究者主体对被研究主体的一种人文关怀,但我们也可以避免它有可能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三)体裁分类的非主体性
当那些现有体裁系统无法包容的体裁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时,语言现象的多样性让部分研究者产生了一个观点,即:“体裁划分,从来都是学者们的所为”。这种谴责与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有关主体性的反思热潮相吻合,体裁学研究必须将其铭刻在心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利慧]“民俗主义”概念的涵义、应用及其对当代中国民俗学建设的意义
下一条: ·[钟敬文]民俗学:眼睛向下看的学问
   相关链接
·[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陈泳超]吕蒂的童话文体研究解析
·[王素珍]以作品为中心的民间文学体裁研究·[尹虎彬]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
·[万建中]现代民间文学体裁学术史建构的可能高度与方略·[董晓萍]新疆史诗故事、佛典文献与毛毯绘画
·[谢开来]论现代民间文艺学体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刘文江]“退让的锦囊”
·[刘文江]作为实践性体裁的传说、都市传说与谣言研究·于鲁·瓦尔克:《信仰 体裁 社会:从爱沙尼亚民俗学的角度分析》
·[张冰]“体裁诗学”视角中的故事文本研究·[吕微]从类型学、形态学到体裁学
·[户晓辉]民间文学:转向文本实践的研究·[张冰]“体裁诗学”视角中的故事文本研究
·[日]西村真志叶 著:《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刘文江]作为实践性体裁的传说、都市传说与谣言研究
·[西村真志叶]民间幻想故事的素材选择及其形成·[周兵]以新体裁说新概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