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裁难以区分
国内学者对体裁学研究的批评,首先集中在体裁概念的层面。追究原由,国内研究者对体裁概念的质疑大多来自他们在体裁分类上曾经遭到失败或陷入困境的切身经历之中。广义的民间故事也罢,广义神话也罢,民间叙事也罢,在这些调整体裁概念的尝试背后,始终存在“有些作品的体裁介乎二者之间,尤其是传说和故事,有时简直难以区分”(程蔷,2003:1)诸如此类的困惑。
首先要确认的一点是,体裁区分的困难显然不能成为取消体裁概念的正当理由。假如我们把区分概念的难度当做抛弃概念的借口,学术研究则无从可谈。体裁区分的困难正是我们必须反思和加强体裁学研究的原因之一。
其次,体裁也不会因那些介于两种体裁之间的反常现象而消失。例外的出现总是以某种规则的存在为前提。那些超出体裁规律的反常现象,正因为它们的侵犯行为反而暴露出某种规律的存在。直到这些现象的特殊性一旦得到研究者的认可,它们便构成一个独立的体裁,从特殊又变为一般。较典型的例子便是被李扬视为“向民间传说的转化”的民间故事。由于“解释事物来历传说的结尾的附加”和“具体人物的出现”,有些民间故事文本似乎处在民间故事和传说之间。其实,这些个别文本的违规所证实的便是民间故事不具有解释性结尾和具体人名这种规则。它们并没有模糊体裁之间的界线,反而明确体裁概念。只要研究者认识到这种现象并非少数,将其概括为“传奇故事”(刘守华,1980:26),那么,这些个别文本不再是特殊的例外,从此变为一种常见体裁。
同样,今天“民间叙事”一词得以盛行的局面,并不意味着体裁已经消失。当研究者采用这一术语时,他实际上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体裁,按照“叙事”这种标准区别于“民间韵文”、“民间抒情”等体裁。民间叙事仍是一种体裁,而且是具有“叙事”这种明确特点的体裁。它只能说明无法取消体裁概念的事实。
(二)现有体裁系统的失效
正如上述,目前研究者对体裁概念的质疑,大多出自他们曾经为体裁分类所困扰的经历。而他们之所以为体裁分类所困扰,一个重要的原因便在于,现有的体裁系统已经无法适用那些逐渐增多的国内资料和研究者日益转移的问题意识。
现有体裁系统的失效现象,在现代的、地方的以及民族的体裁上面尤为明显。随着范式的转变,这些过去视而不见的体裁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之中。有些研究者开始把诸如都市传说、校园圈套故事等体裁视为“民间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传承条件发生巨变的形势下通过自身变异来获得持续传承的一种表现”(安德明,1999);民族志诗学的研究成果,则让更多的研究者发现了地方性体裁和民族性体裁的存在。他们主张“以本土叙事模式来替换一般意义上‘文类’研究”,以走近“本土口头传统”(巴莫曲布嫫,2004)。由此一来,现有的体裁系统对这些体裁自然无所适从。
与此同时,有些研究者也开始用新的目光去看待过去的体裁。如杨利慧以女娲为线索,纵横各种体裁,努力把神话解放于“原始”的箱笼,去挖掘女娲神话被编入到现代社会并对现代人产生意义的一面。由她操作的“神话”概念,无疑超出了《民间文学概论》所规定的范畴。而谁也不可否认,她的女娲神话研究是诞生在新的问题意识和概念操作方式中的、名副其实的神话研究。
就以上两种情况而言,由过去的研究范式所确定下来的规范基本上失去了原有价值。而令人困惑的一点是,我们研究或操作这些存在于已有规范之外的体裁,仍然无法脱离体裁系统。原因是很简单的,即在体裁系统之外不可能存在体裁。借用法国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T.Todorov,1978)的话来说,“某种新的体裁总是过去的某一个或若干体裁的变形,即因交替、移动、结合而出现的变形”,体裁便是这种“不断变形的体系”(トドロフ,2002:54)。的确,诚如美国民俗学者邓迪斯(A. Dundes,1971)所言,“民俗学或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很大领域并不适应现有体裁系统的规范,而且只要体裁研究范式普遍存在,它也就不会被发现”(Ben-Amos,1981:xiv)。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假如研究者不能够把这些“不适应现有规范的很大领域”视为单独的体裁或找不出它和其他体裁之间的关联,它们也就无法真正成为民俗学或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这种对象的客体化在后现代的学术反思思潮中或许意味着一种科学主义。但无论研究者肯定与否,所有概念都是一种组织系统,为了我们能够察觉到这些体裁的存在并由此产生相应的问题意识,还是需要一种作为“潜在的组织原则”的体裁系统(参见莫兰,2002:138-146)。
退一步讲,即使我们可以在体裁系统之外的真空状态中操作体裁,大概只有研究者将其放在与其他传统体裁之间的关联中进行考察,有关它们的形态、内容及其现代性等基本问题的讨论才能深入下去,“地方知识和普遍知识之间的双向对话”(巴莫曲布嫫,2004)也才能充分展开。另外,为了研究者之间进行对话,体裁系统仍是必要的基础之一。每个研究者在缺少通约性的情况下运用自定义的体裁,这实际上意味着个人话语霸权的行使。由此可能导致的结果——学术规范的混乱——是国内民间文艺学界在其形成时期亲自经历过的。虽然今天的个人话语霸权主要是对其他研究者主体而言,在其背后可能存在着研究者主体对被研究主体的一种人文关怀,但我们也可以避免它有可能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三)体裁分类的非主体性
当那些现有体裁系统无法包容的体裁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时,语言现象的多样性让部分研究者产生了一个观点,即:“体裁划分,从来都是学者们的所为”。这种谴责与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有关主体性的反思热潮相吻合,体裁学研究必须将其铭刻在心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