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需要理解的一点是,假如所有分类者完全把《工作手册》所提供的体裁特征作为依据并严格遵守其规范要求,他们的工作就立即陷入困境。他们有必要凭借自己的经验性理解,来确定每个资料的所属体裁。这时,对分类者而言,“综合考察”便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综合考察”可以掩饰分类者的分类步骤,隐藏他们可能根据作品的整体印象而做出判断的事实;一方面,它也为分类者提供一个绝好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展现自己得自阅读经验的知识和鉴定能力。
2.基于“本质”的体裁特征研究
与这种鉴赏家式的体裁区分相比,俄国民俗学者普罗普(V.Propp,1928)和瑞士民间童话研究者吕蒂(M.Lüthi,1947)的体裁特征研究,似乎显得更加“科学”。
众所周知,普罗普和吕蒂分别依据剧中人行为(即功能)的固定序列和母题的表现方式(即文体),对民间童话进行了规范。虽然其考察层面不同,而且普罗普的结构分析和吕蒂的文体研究之间还发生过纠缠,但他们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亦即,他们都认为文本中的某些稳定因素在传承过程中得以保留,这些因素可以保证体裁的一致性。这种存在于文本内部的稳定因素,他们不谋而合地叫做“本质性特征”。
在国内,李扬首次对中国民间故事正式进行了结构分析,并根据随机选出的50个神奇故事,向普罗普的“顺序定律”提出了质疑。笔者则运用吕蒂理论对中国民间幻想故事进行了文体分析。笔者只把文体视为中国民间幻想故事的体裁特征之一,认为为了把握活态的中国民间幻想故事,必须从内容、结构、文体等多个层面进行考察。按理来说,他们在初识理论时,应该都接受了体裁的“本质性特征”在于文本的命题。他们试图阐明,当文本保证体裁的同一性时什么因素参与到其中,什么因素的缺席又使得文本变为不同的体裁。然而,他们的尝试反而证明了仅凭所谓“本质性特征”难以把握体裁。
其实,这是难免的。“本质性特征”是从理论上被要求的一种原理问题,只能在实验室这种纯粹的场所得以运作,而在现实的讲述现场往往无能为力。换言之,“本质性特征”所能说明的是某类体裁应该如何,而不是某类体裁究竟如何。正如普罗普和吕蒂本人所言,某些“本质性特征”的缺席未必影响该文本和体裁之间的关系。尤其在中国,讲述人对研究者所确定的“本质性特征”的违规,与其说是他们对体裁“美学原则的侵犯”(プロップ,1986:175-176),不如说是民间文学活在人们口述中的证据。假如研究者根据天真的本质主义来过于苛求客观性、不容许讲述人对体裁规律的越轨,那么,体裁特征研究最终能够说明的大概是研究者作为法定者的霸道,而未必是体裁的内在规律。
这两种研究方式,可谓是20世纪体裁特征研究走到的两极。当我们用鉴赏家式的方式规范体裁时,体裁沦落为一种缺少实际价值的事后说明;当我们根据“本质性特征”严格规范体裁时,体裁则成为难以适应现实的完美模型。
以上,把传统体裁学研究的问题简括为三点。当然,当传统体裁学研究得到整个研究范式的支持时,这些问题并没有妨碍体裁学研究乃至民间文艺学的运行和发展,仍然作为符合当时范式要求的成绩得到了肯定。事实上,早期国内学者对体裁及其系统所做的规范和提炼,是为了处理大量的文本资料而必不可少的前提。有些研究者在语言现象的多样性中寻找某些体裁的普遍性本质,这本来是为了造成学科的严密性条件所做的努力。
而近年来,整个研究范式开始转变。由于分类是一种带有历史偶然性的“看世界的方式”,只要那些“被自己的定义局限住”的研究者要求通过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以往的体裁概念及其系统便无法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体裁学研究也难以界定或“稳固”研究者所面对的世界,来继续保证他们能够在此进行有意义的解释(拉伯特、奥佛林,2005:27-28)。随着范式转变,现象的多样性开始让众多研究者困惑不已,过去他们所坚信的体裁概念和现有体裁系统也不断地遭到了冲击。有些研究者由此向体裁学研究提出了质疑:既然“用叙事这个要素来打通和统贯各种民间文学体裁”,既可扩大视野又可避免在体裁问题上的纠缠(程蔷,2003:1),我们继续固执于体裁概念有何意义?假如“体裁的划分,从来都是学者们的所为”(江帆,2003:4),那么,在经过有关主体性的反思而重建的将来研究范式中,体裁学研究还有必要作为“民间文艺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张紫晨,1991:142)存在下去吗?
在当代学术环境中,体裁概念主要在编辑作品集和编写教科书时仍保持着其规范意义,而在越来越多的具体研究当中,几乎成为研究者可任意操作的符号。假如研究者忠于原有的体裁概念及其系统,体裁分类可能会成为负担。于是,有些研究者采用主题学研究方法来避免体裁问题上的纠缠,有些研究者则使用“神话传说”、“神话故事”等名词连用来模糊体裁之间的界限。
二、对体裁学研究批评的再批评
目前,部分研究者对体裁学研究所提出的各种质疑、体裁概念及其系统的运用现状等,向体裁学研究摆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还需要体裁?假如体裁学研究回避了这一问题,恐怕难以在将来的研究范式中继续占有位置,今后的体裁学研究也由此失去了立足点。下面,先简要地梳理体裁学遭受批评的现状,通过对这些批评的再批评,试图对今后的体裁学做一些建设性思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