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刘锡诚]李苍彦《俏皮话里的手工艺》序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4 | 点击数:4828
 

 

与李苍彦先生认识,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具体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下,已经记不清楚了。那时,他是我所供职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刊物《民间文学》、《民俗》(画刊)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的作者,不仅给我们的刊物撰稿,而且在出版社也出过书。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民艺,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民间文学,间或也研究点民俗学,由于传统的民间美术和传统的手工技艺的研究,不能脱离开民众的民俗生活和思维方式,故我们所从事的专业有共通的或交叉的地方。但民间文学和民俗与民间美术和民间手工艺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而我的专业又不是工艺美术,所以我们之间并无私人交往。20世纪90年代我有六年的时间徜徉在中国原始艺术的世界中,原始时代和农耕时代的工艺美术,自然也就进入我的视野,对一些有影响的考古学、原始美术学和传统工艺学著作,也多所涉猎。苍彦的文章和著述也在其中,凡是能找到的,我都找来翻阅参考,譬如他和铉绪秦共同主编的《中国工艺美术商品学》一书,就是我的案头书之一。
近些年来,国家文化部先后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国官方的文化理念开始发生变化,逐渐走出狭隘的以表演艺术为主的“瓶颈”,承认传统手工艺的“技艺”部分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这些领域里被称为专家的学人,受到了政府部门空前的重视,常常应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各有关区县文化部门的邀请,去参加一些项目申报和项目传承人认定的评审会以及一些民俗活动,因而我和苍彦见面交流和切磋研讨的机会逐渐多起来。如果说,以前还只限于文字之交,如今倒是多了一份相知和友情。论年齿,他比我小几岁,但我们之间,却称得上是旧友新知了。
两个多月前,与苍彦一道赴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大楼参加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评审会,散会后又一道乘公交车回家,在车上,我们谈论的话题很广泛,我对他谈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或稍微狭窄一点,民俗学界,专家学者很少,大体有两类人或曰两种类型的人:一曰社会型的学者;一曰学院派的学者。所谓社会型的学者,就是在社会上从事文化或其他工作的学人,他们有丰富的民俗知识,有国情观念,但知识缺乏系统性;所谓学院派,指的是现在在学校里教书或从事研究的人,特别是一些民俗学的博士硕士们,他们的知识有系统性,喜欢搬用外国的新理论(特别是外国理论的框架),但他们的搬用还缺乏本土化,缺乏实际生活中的民俗知识,缺乏国情观念。两部分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取长补短,不要文人相轻。我说你既做过手艺人,掌握了某一方面的技艺,有精巧的手工制作能力,又做过学术研究,眼光开阔而不局限于一种手工技艺,你对事物的观察比学院派学者要精细深刻,每每能捕捉到被学院派学者忽略的东西,结论也不局限于大理论而偏于精微,当然你的知识也许不如学院派系统和全面,理应属于社会型的学者。我出此论,并非无的放矢。因为我从现实中看到,民俗学、民艺学领域里的专家学者,其数量原本就非常之少,更缺乏大家,而且还受到门派限制,谁也不服气谁,知识结构贫乏,致使学科建设裹步不前,缺乏与其他相邻学科对话的能力,摆在我们面前的,应该是在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前提下,加强团结和整合,共同推进学术事业。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它,提升我们的学科。他赞成我的这个观点,不仅是对我提出的两类学人要互相取长补短、不要互相轻薄表示赞同,而且对我把他划到社会型学者中而不把他看成是学院派学者,并没有表示不满或异议。他只是笑笑对我说,以你这样的年纪和学术,有资格说这样的话。我们相谈甚欢。就是在这次谈话中,我得知他正在写一本题为《俏皮话里的手工艺》的书,他并要我为他写序。我当时爽快地就答应了。
现在看了出版社发来的全书书稿的电子版,我才知道,苍彦写的是一本从歇后语研究和解析手工艺的著作,并且悟到了苍彦此著的新意之所在。歇后语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个独立类别,即古人所谓“隐语”、“缩脚语”者。古人说歇后语的特点是:“语末之词,隐而不言,谓之歇后。”惟其歇后语能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和生动活泼的风格,能显示说话者在交流中的思想和智慧,并作为汉语口语表达的一种形象化手段,广为普通老百姓、特别是为那些作为语言大师的作家们所青睐。汉语普通话中的歇后语多得不可胜数,使北京话极富状述事物和表达思想的活力。“五四”以来,辑录歇后语、研究歇后语的人很多,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歇后语专集也屡见不鲜。但像苍彦辑录的这本北京话中的歇后语,而且把从歇后语解析北京的手工艺技艺及其故事、传说、典故、遗闻逸事为要义者,实在是前无古人。辑录的是流传在老北京人口头上的歇后语,从歇后语的字里行间梳理、破译、解析、进而阐释手工艺,仅就这两点而言,此作就功莫大焉。作者是老北京人,平时他就留意于老北京的语言、民俗、民艺、物件。他有一种学术上的钻劲,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几乎对每一句歇后语所涉及的物件、事件、人物和故事,他都要去亲自观察和查阅有关资料,力求探求歇后语所包含的或背后遮蔽的意义和意蕴,也因此,他的这部著作能给读者以新的知识和阅读的快感。因此,我祝贺它的出版,也很乐于向读者推荐。
2009211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上一条: ·[刘锡诚]王光普《甘肃古傩》序
下一条: ·[刘锡诚]“新时期文艺”的诞生
   相关链接
·[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雷鸣 李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河湟地区手工艺文化保护
·[董捷玉]都市语境下的手工艺传承·[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佟兆岁]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徐赣丽]手工艺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徐赣丽 滕璐阳]当代手工艺的都市实践
·[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西萍]丰盛古镇田野行·[方李莉]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
·[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王均霞]普通人日常生活指向的手工艺与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张新沂 陈旭]论国情下汉绣手工艺文化特征的传承与发展·[季中扬 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