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备办年节食品
祭灶之后,在“二十五,磨豆腐”的民谣声中,人们进入年节食物的准备阶段。当然年节食品不仅是豆腐,食物的丰盛是大年的典型特征。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儿盼过年”。因为年节有许多平时难得的吃食与娱乐。年节食品最能体现民俗的统一性与地方性。
年节全国共享的传统食品是年糕,过年吃年糕,意味年年俱高,祈求一年更比一年好。山东年节蒸糕是最典型的例子:从腊月初一直蒸到腊月底,蒸出的食品吃到二月二,才是好人家。饺子是北方春节的重要食品,俗话有:“穷过年,富过年,没吃饺子没过年”。饺子食料也在年前备办。当然,年节食品中最重要的是肉,过年一定要有肉。
5.身体清洁:“洗疚疾”与剃年头
忙完了年节食品的准备,人们开始要沐浴斋戒迎接新年了。沐浴祛秽是旧时年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在年节过渡仪式中,为了将过渡时间变成特殊的净化阶段,人们不仅以驱邪、送神的形式实现时空净化,就是人体自身也需要洁净,以除旧迎新。湖北西部鹤峰人在除日“浴身”,称为“洗隔年尘”,也称“洗邋遢”。土家族人在腊月二十八将被子、衣物全部洗干净,全家老少用艾蒿煎水洗澡。江苏常州人在腊月二十六日洗澡,称为“洗福禄”,二十七日夜浴,“谓洗啾唧,祓除之意也。”
岁末人体的清洁行为是一道必备的仪式,除了洗浴之外,还有剃年头,俗谚“有钱无钱,剃头过年”。在岁末一定要剃好年头,干净过年。
6.装饰门庭:窗花、年画、桃符、春联
清洁沐浴之后,人们就要装点门庭了,所谓“二十八,贴花花”。贴花花,包括春联、门笺、年画、窗花剪纸等。
我们先说门神,最早的门神是桃木刻成的偶人,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汉代门神已演变为两个人形图像,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神荼与郁垒。传说神荼、郁垒是两兄弟,专门负责捉拿祸害人间的恶鬼。门神在后代不断增加,主要有钟馗、秦叔宝、尉迟敬德几位。
门神画是绘有门神形象的图画,后来绘画题材扩大,变成年节时期装饰屋宇、增添喜气的年画。古代门神画中多画鹿、喜、宝马、瓶、鞍等象征物。年画题材广泛,喜庆吉祥是其主题,如连年有余、金玉满堂、群仙赐福、招财进宝等。
桃板、桃符以及后来普遍出现的春联是新年大门的重要饰物。宋代以前门口悬挂的是桃符,桃符上写有辟邪祈福字样,桃符一年更换一次。大家可能都熟悉这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要表达的意愿越来越多,在桃符上的字也就越写越长,逐渐形成了对仗工整的吉祥联语。于是出现了春联这一新年门饰。春联的最初起源虽然是在唐末五代,但以纸写联语普及社会的时代应该是在明清时期。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过大年的习俗。
1.年夜饭
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随着家族社会的发展,多神祭祀逐渐演变为以祭祀祖先为主的腊日之祭。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是人神共进的晚餐。
传统的年夜饭,菜肴充满寓意。比如苏州人的年夜饭俗称“合家欢”,其中有一样菜肴叫安乐菜——用风干的茄蒂杂拌其他果蔬做成。人们吃年夜饭,下箸必先此品,以求吉祥。中国南方地区的年夜饭有两样菜不可少,一是有条头尾完整的鱼,象征年年有余;二是丸子,南方俗称圆子,象征团团圆圆。传统北京人的年夜饭中必定有荸荠,谐音“必齐”,就是说家人一定要齐整。
年夜饭当然有南北的地域差异,南方除了菜肴外,要吃糍粑或年糕,而北方一般吃饺子。饺子在中国起源很早,它能成为北方大年的标志食品,一方面因为饺子本身的美味,另一方面饺子是时间变化的象征物,在民俗观念中,新旧年度的时间交替在午夜子时,在除夕与新年交替之际,全家吃饺子以应“更岁交子”时间,表示辞旧迎新。此外,为了添加节日的生活情趣,有的地方在包饺子时,还在其中加入糖块、花生、枣,乃至钱币等物,谁吃到什么馅的饺子,谁就获得好的预兆。吃到糖块标志着生活甜如蜜;吃到花生者就表示长生不老;吃到枣子意为早得子嗣;吃到钱币者自然新年有好的财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2009年02月05日 1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