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萧放]中国时间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7 | 点击数:25919
 
 
逝者如斯·轮回与新生
 
对时间的理解在人类社会历来有两种取向,一种是“时间唱片”,反复旋转循环;一种是“时间之箭”,不可逆的流逝。中国人的时间观是上述两者的融合,既是循环的,同时也是流逝变化的,更新变化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观念。
中国的岁时循环体系在周秦以前已具雏形,以天时为依据的月令行事原则,已固定化、礼仪化。人们在年度周期中经历着相似的时间过程。汉魏以后,人们生存能力的提高决定了在选择时间上的主动性。决定岁时的虽然还是以自然时序为基础,但更多的是文化的选择。阴阳五行观念进一步与人事结合,因此在节期选择、节日内容上显示了浓厚的人文意识。
但岁时循环观念并没有告诉人们时间是同样的反复,它只是一种相似的历程,中国人知道时间有着不可逆的流逝性——从人的生命历程中感受到这一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时的循环是一种包含时间流逝的循环,春夏秋冬是一个生命机体生长衰亡过程,因此,每至岁末年初,人们要举行一系列大大小小严肃的或游戏的节日仪式,送旧迎新。 

    藏传时轮历:时轮,藏传佛教用语,即时间之轮,指宇宙和生命在时间中的生灭规律及修行方法与目的,分为外轮、内轮、别轮,分别指天地时间周期,个人气脉循环周期以及修持周期。时轮历即以此为基础的西藏历法,有独特的纪时、纪日、纪月与纪年方法,可较为准确的推算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以及天气。时轮历图中左半部分为时轮坛城殿,中部为分门别类描述各类星宿及行星,以及相应位置关系的坛城,右半部为描述物候和相应的人类活动,是一种时轮历阐释形式。

 
1911年,民国建立,革除王朝正朔,引进西洋公历,废除中国传统的阴阳合历。政府办公时间严格遵循公历,民间则仍沿用自己习惯的农历。于是,原本浑然一体、上下共享的中国时间变化为上下分裂的二元时间体制。
随着近代以来西洋工业文明的输入,钟表成为公共生活的标准计时工具,太阳、月亮、鸟兽虫鱼、植物花信等已经失去了直接的时间提示意义。空调的发明让人们不再有寒暑代换的明显感觉。农历渐行渐远,岁时所标定的传统节日,也渐渐失去其原有的意义。一年年过去,现代社会里的中国人开始在春节时感到无所适从。
然而,在经历了革命的浪漫之后,中国人终于重新认识到传统的价值。人们依恋着对传统节日的温馨记忆与天然情感,将传统节日视为回归家庭,牢固亲情、友情的重要方式,这种发自民间的怀旧情绪,是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动力。
中国时间与欧美时间最大的不同,在于西方社会有终极时间信仰,中国人则以变化的观念看待时间。中国人心目中的时间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四季循环。明清之际大思想家王夫之说得好:“今之日非以昨之日而明,今年之寒暑亦非用往年之气”。中国人以乐观的心态看待未来时间,一方面保守传统,一方面期待未来,由此保障了中华文化的绵延。全球化时代,中国人对传统节日时间依恋与回归,正是面对变局的文化持守,将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民族时间作为现代西方技术文明忽略人性缺陷的补充,给纯粹的钟表时间涂抹文化色彩,让我们重新找回我们的时间文化,让人性的光辉赋予时间以生命。这样的世界,才是和谐美丽的新世界。 
 
(《华夏地理》20091月号,第106-121页;萧放 撰文;《华夏地理》杂志 配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上元
下一条: ·[刘冬颖]《诗经》中的情人节——上巳节
   相关链接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
·[王娜]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林继富 闫静]从礼俗现象到生命过程的探寻 ——基于中国人生礼仪研究70年(1949~2019)的讨论·[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张多]祸与福:中国人的蝙蝠文化观·[杨苗苗]岁时节日习俗的维系功能
·[王玉冰]何乐益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林继富]端午节习俗传承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黎亮:《中国人的幻想与心灵:林兰童话的结构与意义》·[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
·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谢灵睿]元杂剧中的岁时节日民俗
·[麦高温]祖先崇拜对中国人有多重要?·[戴国煇]爆竹与中国人
·[刘启振 王思明]西瓜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及其动因·[项飚]世界、学理与自我: 一个中国人类学者的海外探险
·聚焦中国人的时间制度——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美食高峰论坛举办·[郭彦鑫]汉族岁时节日逐除习俗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