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萧放]中国时间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7 | 点击数:25920
 

    秋:北半球中纬度的中国季节变化明显,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同季节适合世间万物不同的活动,万物运行亦应合乎“道”。而不同季节也有不同自然景致: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四时相宜,增强了中国人生活的节奏感,亦是中国人循环时间观的自然基础之一。

 

世间万物·年 

比日、月更长的这个时间单位不是来源于对天体,而是人们对物候——大地上诸种生命周期变化的观察。物候时间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发达(古人从五行观念出发,将五日称为一“候”,三候一节气,一月六候,一年七十二候)。飞鸟去来、草木荣枯、花开花落、风霜雨雪、虫兽律动,这些现象周而复始,古人自然无法知道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完成一个周期所致,但他们知道这是一个比日、月更长的变化周期。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比如中国传统社会有所谓“二十四番花信”的时间序列。从小寒节气的梅花开始到谷雨时节楝花结束,八个节气,二十四候,每候一花信。伴随着花信的是寒冬的消逝,东南季风渐次加强,正是温暖的春风催开了诸般花信。二十四番花信风后,夏天也就到了。
以鸟类的活动节律标示时间,也是古代常见的记时形式。《左传》中记载着郯子有关其先人以鸟为纪的历史传说:高祖少昊挚初掌政权时,正好飞来了一只凤鸟,因此以鸟为历纪,“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这套鸟纪系统来源有关候鸟知识的积累,除了主掌鸟纪的凤鸟氏是幻化的神鸟传人外,其他都有侯鸟原型:玄鸟即燕子,春分来,秋分去,因此玄鸟成为了掌管春天的“司分之鸟”;伯赵即伯劳鸟,夏至来,冬至去,自然是“司至之鸟”;青鸟一名鸧鴳,立春时开始鸣叫,立夏时止歇,因此是“司启之鸟”;丹鸟又名鷩雉,立秋来,立冬去,所以被认作“司闭之鸟”。
 
    冬:北半球中纬度的中国季节变化明显,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同季节适合世间万物不同的活动,万物运行亦应合乎“道”。而不同季节也有不同自然景致: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四时相宜,增强了中国人生活的节奏感,亦是中国人循环时间观的自然基础之一。
 
汉代诗人枚乘曾写道: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晚至宋代,中国偏远的乡村还有所谓不知历日的“野人”仍以鸟鸣为耕作的物候,“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陆游《鸟啼》)。子规、黄鹂、布谷是重要的时间使者,它们对农人的农事活动有着提示与督促作用。
在中国现存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中,丰富的物候知识已经与一年四季的周期变化系统地结合起来。从正月大雁北飞、田鼠出洞、桃树开花;到五月杜鹃飞鸣,瓜果开始结实;九月菊花盛开,鸟兽准备过冬;再到十二月昆虫蛰伏,鸢飞高天——这些物候直到今天还为农人所熟知并仍在乡村中得到应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上元
下一条: ·[刘冬颖]《诗经》中的情人节——上巳节
   相关链接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
·[王娜]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林继富 闫静]从礼俗现象到生命过程的探寻 ——基于中国人生礼仪研究70年(1949~2019)的讨论·[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张多]祸与福:中国人的蝙蝠文化观·[杨苗苗]岁时节日习俗的维系功能
·[王玉冰]何乐益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林继富]端午节习俗传承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黎亮:《中国人的幻想与心灵:林兰童话的结构与意义》·[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
·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谢灵睿]元杂剧中的岁时节日民俗
·[麦高温]祖先崇拜对中国人有多重要?·[戴国煇]爆竹与中国人
·[刘启振 王思明]西瓜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及其动因·[项飚]世界、学理与自我: 一个中国人类学者的海外探险
·聚焦中国人的时间制度——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美食高峰论坛举办·[郭彦鑫]汉族岁时节日逐除习俗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