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颇具诗意的农人晚归图
|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太阳历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但在古人的视野里,日出日落所显示的却是太阳在绕着人类做周期运动。因此,日出日落所完成的周期,成了人们计时的第一个单位:日。而一“日”,其实是地球自转一周。
在一日之内,农业社会的人们同样根据太阳的运动安排生计活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古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写照。中国人对一日之时有四分法、十二分法、十六分法三种。四分为朝、昼、昏、夜。十二时或十六时都是这一基本时段的细分。如十二时具体是指: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刚刚跃出地平线的太阳为“旦”,它是一天开始的时间标志。晨光熹微时,勤劳的乡亲已经起床,炊烟伴随着晨雾冉冉升起;商人们开始了早市活动;当初升的太阳照到老屋那幅“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门联时,寂静的乡村响起琅琅读书声,读书与劳作在传统农村社会浑然一体。
在太阳达到中天前的上午,是太阳上升阶段,人们认为朝阳能给人生命的力量。在我的湖北老家,至今还传承着看望病人应该早上去,这样可给病人带去生命的祝福。下午对探视病人是不合规矩的,因为那样会给病人带来“日落西山”的感觉。今天新式医院的管理是上午禁止探视病人,下午才开放探视时间,正好与民俗传统相反。
太阳升到中天,这是一天时间的中点。中午意味着公平、不偏不倚,所以古代中国人“日中为市”,将中午视作交易的时刻。如果是农历五月五日中午,那更特殊——这天中午阳气最烈,百草皆为药,上山采药所得,据说对治阴虚之病特别有效。午时在古代中国还是处决犯人的时刻,对于犯有死罪的重犯处死时间选择在“午时三刻”,这时离正午还有五分钟时间,正午阳气最盛,犯人已经处死,阴魂及时消散,使罪犯死后不得成鬼为祸。
日到中天时,开始吃午饭。午饭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当然午饭的准备时间也就比较长,在没有钟表计时的时代,人们根据日光把握开始做饭的时间。小的时候,我常常看见老祖母以太阳从天井照射进来的位置,确定开始做饭的时间。现在想来那是标准的太阳时,太阳只有升到足够的高度,才能透过天井照到堂屋的地面。
太阳过午,开始西下,古代有专门的词汇,成为“昃”。下午一般紧张忙碌,人们要赶在太阳下山前完成田间的劳作,或抓紧时间进行食物加工,以备晚餐食用。我家的老屋座东朝西,远处连绵高山是日落之处,我每天在门前稻场上见到太阳逐渐垂直下降,直到落入山后,因此对太阳下山的印象特别深刻。乡亲们常常用“太阳还有丈把高”,表示接近黄昏的时间尺度。太阳下山,进入黄昏时分,正是人畜回归家院的时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