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萧放]中国时间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7 | 点击数:25916
 

 颇具诗意的农人晚归图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太阳历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但在古人的视野里,日出日落所显示的却是太阳在绕着人类做周期运动。因此,日出日落所完成的周期,成了人们计时的第一个单位:日。而一“日”,其实是地球自转一周。
在一日之内,农业社会的人们同样根据太阳的运动安排生计活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古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写照。中国人对一日之时有四分法、十二分法、十六分法三种。四分为朝、昼、昏、夜。十二时或十六时都是这一基本时段的细分。如十二时具体是指: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刚刚跃出地平线的太阳为“旦”,它是一天开始的时间标志。晨光熹微时,勤劳的乡亲已经起床,炊烟伴随着晨雾冉冉升起;商人们开始了早市活动;当初升的太阳照到老屋那幅“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门联时,寂静的乡村响起琅琅读书声,读书与劳作在传统农村社会浑然一体。
在太阳达到中天前的上午,是太阳上升阶段,人们认为朝阳能给人生命的力量。在我的湖北老家,至今还传承着看望病人应该早上去,这样可给病人带去生命的祝福。下午对探视病人是不合规矩的,因为那样会给病人带来“日落西山”的感觉。今天新式医院的管理是上午禁止探视病人,下午才开放探视时间,正好与民俗传统相反。
太阳升到中天,这是一天时间的中点。中午意味着公平、不偏不倚,所以古代中国人“日中为市”,将中午视作交易的时刻。如果是农历五月五日中午,那更特殊——这天中午阳气最烈,百草皆为药,上山采药所得,据说对治阴虚之病特别有效。午时在古代中国还是处决犯人的时刻,对于犯有死罪的重犯处死时间选择在“午时三刻”,这时离正午还有五分钟时间,正午阳气最盛,犯人已经处死,阴魂及时消散,使罪犯死后不得成鬼为祸。
日到中天时,开始吃午饭。午饭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当然午饭的准备时间也就比较长,在没有钟表计时的时代,人们根据日光把握开始做饭的时间。小的时候,我常常看见老祖母以太阳从天井照射进来的位置,确定开始做饭的时间。现在想来那是标准的太阳时,太阳只有升到足够的高度,才能透过天井照到堂屋的地面。
太阳过午,开始西下,古代有专门的词汇,成为“昃”。下午一般紧张忙碌,人们要赶在太阳下山前完成田间的劳作,或抓紧时间进行食物加工,以备晚餐食用。我家的老屋座东朝西,远处连绵高山是日落之处,我每天在门前稻场上见到太阳逐渐垂直下降,直到落入山后,因此对太阳下山的印象特别深刻。乡亲们常常用“太阳还有丈把高”,表示接近黄昏的时间尺度。太阳下山,进入黄昏时分,正是人畜回归家院的时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上元
下一条: ·[刘冬颖]《诗经》中的情人节——上巳节
   相关链接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
·[王娜]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林继富 闫静]从礼俗现象到生命过程的探寻 ——基于中国人生礼仪研究70年(1949~2019)的讨论·[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张多]祸与福:中国人的蝙蝠文化观·[杨苗苗]岁时节日习俗的维系功能
·[王玉冰]何乐益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林继富]端午节习俗传承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黎亮:《中国人的幻想与心灵:林兰童话的结构与意义》·[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
·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谢灵睿]元杂剧中的岁时节日民俗
·[麦高温]祖先崇拜对中国人有多重要?·[戴国煇]爆竹与中国人
·[刘启振 王思明]西瓜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及其动因·[项飚]世界、学理与自我: 一个中国人类学者的海外探险
·聚焦中国人的时间制度——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美食高峰论坛举办·[郭彦鑫]汉族岁时节日逐除习俗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