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还有另外的上元食俗。《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位唐代尚食局造*[饣+追]子手,从其技法中可知,*[饣+追]子用软面包枣馅油炸而成。吃起来“其味脆美”,即今天的炸元宵。《岁时杂记》记载北宋汴京上元节的两种食物,一种是“焦*[饣+追]”,最为流行,其大者称为“柏头焦*[饣+追]”。当时卖*[饣+追]必鸣鼓,谓之“*[饣+追]鼓”。另一种是“圆子”,即煮糯米丸,以糖为腥(huò),谓之圆子。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也记载了这两种食物:“宝糖珍粗敉(jūnǔ)(*[饣+追]指吴中谓之宝糖*[饣+追],特为脆美)”;“捻粉团栾意(团子)”。可见团子是实心米圆,即北宋时的圆子,团与圆意同,实为同一食品。宝糖*[饣+追]与北宋的焦*[饣+追]为一类,均是*[饣+追]。就是唐代的油炸*[饣+追]。所以“脆美”是其特征,而“焦*[饣+追]”之焦,是说它的皮因油炸而焦脆。*[饣+追]应当有馅。从食品原料来看,圆子、团子用糯米制成,主要流行于南方,而*[饣+追]南北方都流行,可能北方用小麦粉制成,南方则是以米面为之。
明清时代,自古以来的上元食品均有程度不同的存在。最流行的是元宵类食品,仍分为两类。如正德《松江府志》记载上元夜“以油*[饣+追]、珍珠圆子”为节食。其制法:“簸米粉为丸,曰‘圆子’。用粉下酵裹馅,制如饼式,油煎,曰‘油*[饣+追]’。”(《清嘉录》卷一)圆子类在江浙一带流行,又称为灯圆、灯团、团圆;*[饣+追]因方言的原因,又称“堆”。嘉靖《太仓州志》说:“家和米粉为丸,又煎粉饼曰油堆,或相馈遗为节食。”广东省“煎堆”,“以糯粉为大小圆,人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屈大均《广东新语》)。明代还出现了汤圆、元宵的名称。明末《明宫史》记北京上元节“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灑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汤圆此名至今盛行南方。而元宵之称不仅流行北方,还广及南方。早在正德《琼台志》中就记载:“元夕于二、三日间以糯粉搓丸,小者煮浸糖水,大者裹以蔗糖,名元宵丸。”元宵丸,是因上元夜之名元宵而称食品的,食品的形状仿月为圆形,寓意家人团圆。元宵除自己食用外,也是祀神享先节物,人们还往往互相馈赠。明清时期安徽、山西、陕西、山东等地还保留了上元吃面茧的食俗。
(常建华著:《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图记》,中华书局,2006年。中国经济史论坛扫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7-03-02 【本文责编:思玮】
|
|